著名女作家谈两个儿子自杀:母爱是一座感性的神庙

发布时间:2025-04-09 00:43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性小说,提倡女性独立精神。 #生活知识# #文学名著#

文字 | 刘娜

首发公众号 |闲时花开

清明小长假,一直在反复看李翊云。

(李翊云是以英文写作享誉海外的著名华人作家,不幸的是她的两个儿子先后在家附近自杀)。

包括她在《纽约客》上发表的那篇关于两个儿子生与死的长文。

还有她和鲁豫在《岩中花述》中一个多小时的对话。

她聪慧、清醒、克制、冷静、真实、坚韧、友好。

还葆有专业学者特有的谦卑和质疑。

发自内心觉得她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老师、讲述人、访谈者。

甚至在生活中也会是很好的朋友、邻居、同事和合作者。

不觉得两个儿子的自杀,一定是她的罪过——

所有家庭悲剧都不该由妈妈一个人买单,何况她的两个小孩都极其敏感早慧。

但。

本着 “所有关注都不是为谴责谁,而是为让我们从中学到什么”的善意,我从李翊云亲口讲述两个儿子的自杀的具体细节里,捕捉到这一点:

她是一个匮乏感性的人。

准确地说,她是一个讨 厌感性的人。

她长久沉湎于阅读和思考,不喜欢说话,“说话是非常浪费时间的,我们在家都不怎么说话”。

她异常客观坦诚地书写自己的痛苦青春,包括母亲对她的伤害,她对母亲的憎恶,以至于大儿子生前曾质问她“你理解痛苦,而且把痛苦写得那么好。那你为什么要生下我们呢”。

她对生活中的一切都保持理性观察,甚至连警察来家里通知儿子自杀消息的那一刻,她还以一个作家的视角,观察警察报告不幸消息时的用词和语气;

大儿子自杀后,她为他写了一本书,笔触极其冷静和坦然,以至于让包括精神医生在内的很多阅读者感到困惑……

她太理性了。

甚至失去了一个母亲自带的感性和失控。

直觉敏锐的感性,诚惶诚恐的失控,包括神经兮兮的疯癫,恰恰是母爱最原始、最本能、最深厚的底座。

母爱,某种程度上,是一座感性的神庙。

“母爱,是一座感性的神庙。”

这个认知,来自多年前我曾主笔过的一个情感专栏。

那个专栏的一个小专栏,叫《忆逝者》。

回忆母亲,是从普通百姓到富商权贵都愿回忆敞开心扉的真情讲述。

我听了100个甚至更多人对他们母亲的回忆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母爱,是一座感性的神庙。

令所有讲述人印象深切的“母爱记忆”, 都极其感性,极其具体,极其充满细节,极其沾染烟火味。

比如。

有个养殖搞得很大的企业家,回忆他已逝的母亲时说:

他小时候在山里长大,家庭贫穷苦寒。

他八九岁时得上了一种怪病,连日高烧,奄奄一息,村医和乡医都束手无策。

他母亲听说距家三四十公里的山上,有座神庙很灵,就去求神保佑。

那时山路难走,他母亲又因小儿麻痹症落下腿疾,就先坐驴车赶赴山下,而后拖着病腿一步一叩首地攀爬登山路。

母亲叩拜完从山上下来时,腿部因旧疾和新伤肿得像发面馒头,额头因磕头太多溃烂渗血。

他没有目睹那一幕,只是从家人的讲述,还有此后成长中母亲对他视为珍宝的疼爱,一次次确信母爱的源头和力量。

后来他走出大山,几经沉浮,生意失败,被人欺骗,逼近绝路。

但他想到母亲,想到拖着病腿为他祈福的画面,想到他的命是母亲用命换来的,他就一再告诫自己:

不能放弃,不能自杀,不能被人打败。

而后突出重围,重新站起。

“母爱本身就是神灵。”

他说,只有母亲才如此感性地愿意为孩子做很多看似疯狂的事情。

除了他,还有一个女人的回忆令我印象深刻。

她儿子确诊脑瘫后,前夫又消失不见,但她对生活毫无怨言。

她说是母亲告诉她,生活不过一碗馄饨。

她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一手拉扯大她和弟弟。

她母亲下岗后,盘下一个十平米的小店卖馄饨,把她和弟弟送到大学,她弟弟还读了博士。

她母亲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天大的事儿,吃完热乎乎的馄饨,也就过去了。”

后来,她母亲去世,她靠思念中母亲的馄饨,撑过一个个暗夜,迎来一个个黎明。

在日复一日枯燥疼痛的康复治疗中,陪脑瘫儿子站起来,直至那孩子几近正常人。

他,她,还有很多人的讲述,总让我想起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有着底层女子共有的勤劳善良和愚昧狭隘。

在我少年的成长中,她因为贫穷和病痛,甚至多次苛责辱骂过我。

但我总能记起的细节,是她围着灶台给我们炸油馍、烙烧饼、包饺子的眉开眼笑的样子;

她坐在院子里给我缝衣服、编辫子、扎头花时眉眼含情的样子;

还有我读初中的某个深夜,因在学校遭受委屈连夜走七八里路跑回家,她看到我的第一瞬间哇哇大哭着说“你路上要是遇见坏人可咋办”时惊慌失措的样子……

这些感性而具体的样子,让我确认她是如此爱我,如此害怕失去我,如此盼我好好的。

我的母亲,你的母亲,很多人的母亲,那些如大地一样托举儿女的母亲们,用她们对子女感性的爱,对日子细节的编织,对生活臣服的接纳,给子孙后代们打了一个样儿。

一个好好活下去、活出热气腾腾、活出花团锦簇的样儿。

我的女朋友舒阳,也是我的工作搭档。

她有个神奇的力量,那就是能把很多孩子,都汇聚到她身旁——

她自己的孩子健康又乐观,去年考上了名校;

她姐姐家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也生活在她身边,工作干得很不错;

她哥哥家的孩子,小时候因家庭变故患上抑郁症,是她不仅陪那孩子治好了病,而且帮那孩子重返校园,参加高考,考上大学,找到工作……

我和她共事多年,发现她身上最显著的特质,就是 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

一方面,她热爱做饭,每天变着花样给孩子们做一桌子好吃的,又喜欢养花养猫品茶,自己活得特别具体有秩序;

另一方面,她擅长给孩子们在学业之外“安排”很多具体的任务,比如打扫院子,拾掇房间,布置party,组队打球,帮助邻居,救助猫咪,投身公益……

她擅长凿通一个个具体而实在的渠道,让孩子们在微末细小的事务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她给我最大的启发是:

一个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在具体生活中感性美好又热气腾腾的母亲形象,是孩子们热爱自己和热爱人生的母体源头。

清明小长假里,用手机反复听李翊云故事的那个下午,我正在一个湿地公园徒步。

杨柳依依,海棠依旧,燕子归来,绿草盎然。

公园里到处都是踏青的人们。

很多妈妈带着她们的孩子,在散步,在奔跑,在赏花,在打球,在野餐,在闲聊。

我看着那些妈妈因生育孩子不再完美的身材,还有她们脸上挂着的那种唯有当了妈妈的女性才有的宽厚与慈悲,以及她们身旁那些或是孩童或是少年的孩子们,再次确信:

每个春天里,和妈妈一起度过的美好而具体的日子,都会成为寒冬到来白雪茫茫时,围炉回忆的故事。

生活是具体的细节。

因为具体能击败虚无。

母爱是感性的神庙。

因为感性才直通神灵。

感谢你读到最后。

网址:著名女作家谈两个儿子自杀:母爱是一座感性的神庙 https://zlqsh.com/news/view/20503

相关内容

著名作家谌容:育有两儿一女,最没出息的梁天却成了晚年唯一依靠
鲁迅后人今何在?儿子任高官,侄子更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理性分析:京剧名家杜近芳,是不是梅兰芳和孟小冬的女儿?
林则徐最著名的一首诗,其中两句爱国名言,振聋发聩、千古流传
胡玉华:陪母亲看戏|中原作家
对赵丽颖余情未了!冯绍峰谈儿子激动父爱满满,两人多次同框带娃
传统婚姻典范:杨绛父母性格不同却相伴一生,比女儿婚姻还要美满
“书中那段触动你灵魂的封神文字” · 世界名著篇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北京城南的女儿,一生写不尽的是乡愁
《西游记》中女儿国国王最后对唐僧的感情并不是爱,而是惭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