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旌德乔亭村

发布时间:2025-04-15 12:24

山西晋祠的古村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乡村旅游推荐#

方光华

第1706期

乔亭是旌德县刘姓聚居的一个村子。

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刘姓从泾县迁居而来。那会儿,村里的小溪叫“乔木河”,又称“乔川”。乔木河汪上坞段建了个“聚垣亭”,不知是谁把这个亭叫成了“乔亭”。叫着叫着,以至于村庄也随了亭名,习惯的力量一直影响到现在。

时光流到明代,乔亭刘姓这个“文峰塔记碑”上的“上门女婿”,一下繁衍成了个大家族。世家大族自然得重视村庄门脸,受风水理念浸淫的士子们依照《易》经八卦建水口,目的是借风水之利,希望刘姓人文蔚起,世代簪缨,跻身于阀阅巨族之林。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乔亭《刘氏宗谱》是有记载的:

南宋乾德初,有梅姓者居吾村,盖巨族也。我始祖十四公来赘婿焉,……迄今甫九叶,子孙已千余;而村之汤与李,又皆吾刘之赘婿,众亦不下百计,丁赋之盛,为东区之最。惟业儒者世虽众且著,率艰于科目,堪舆家谓坤位欠秀之故,吾父是其说,约村众鸠工伐石,建峰于鼓楼冲之麓,盖村之“坤”位也。峰成,名之曰“文”,以坤地也;文之行远,犹风也,风行地上,取“观”义也;坤数六,峰高四丈,象“观”之“六四”,所以期子姓观国之光也。

明嘉靖九年(1530),刘姓在村口建起一座形状如笔的石塔。塔用方形花岗石砌成,内填泥沙。呈圆锥形,顶扣葫芦形石,高11.7米,底径6米,顶径1.5米,取名“石峰文笔”。“峰之费约一千五百缗(一千文为一缗)。其下培一阜为村障,长五丈,阔三之一,费半于峰。起工于嘉靖庚寅(1530)夏四月,落成于明年春仲”(《刘氏宗谱》)。

“石峰”二字在塔脖子上嵌着,一嵌快500年了。

为进一步取得风水之利,刘姓又在明万历甲寅(1614)年,人均捐银三分,共六十余金,建文昌阁于鼓楼山之麓,以荫水口。到了清道光元年(1821),又在塔旁凿了一汪湖,取名为“堃湖”,“堃”者,“坤”也。塔与湖,乾坤俱至,阴阳相和。碑记云:“周广二十余亩,甃石回澜,澄鲜一色,旁建敞轩数楹。”泾川人赵如圭题联:“拓开诗酒盘桓地,涌出鸢鱼活泼天。”湖边的文笔峰,倒映水中,恰如笔投砚池。原先在湖塔之间,有亭状如笔架,恰似一支毛笔搁置于墨池旁。乔亭、汤村、朱旺十里三村地势空旷,犹如一张巨幅的宣纸。这样,笔、墨、纸、砚就齐全了。“文笔投池”四个字,一下子就让“文房四宝”生动起来了。巨笔醮墨,刘姓子孙究竟会绘出怎样一幅图画呢?

文笔投池(倪建宁摄)

“石峰文笔”是乔亭八景之一,其他七景同样依风水理论而为。《八景记》上这样说:“夫景,象也。象物宜者,莫备夫《易》,请以《易》绎之……五阜(五曜连珠)为兼山,‘艮’象也,金坞(金坞锦屏)位西北而类坚刚,‘乾’象也……”

至此,刘家文风昌盛,人杰地灵,就统统归之于风水之功了。民间的理由,任何一个时代都少不了传奇色彩。

传说多有附会,但刘氏宗族文风昌盛却是不争的事实。几百年间,乔亭村文脉不断,人才辈出。祖孙同科、父子同科、叔侄同科、兄弟同科者数见不鲜,以功名进仕者不胜枚举。“其时士则应试者以百数,科举未尝或间,殷实之家各皆有,而称小户者则指不胜屈……”

明末清初,乔亭村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期。这与一个重要历史人物有关,他的名字叫刘光旸。

刘光旸,字雨若,明末清初篆刻家、鉴赏家。刘光旸聪明睿智,对历朝宗器和名贤字画不仅如数家珍,而且真赝立判。顺治初,尚书冯谧爱其才,召其进京,令刻《快雪堂法帖》,并以此进呈顺治帝。皇帝召见,用王羲之的墨迹试其才智,一真一伪,刘光旸一眼道明。皇帝又说外域进贡一炉,炉下有“金炉”两个字,你看看这个炉子可是个稀罕之物?刘答:这是某朝某年乳母进献某太子饮乳的御器。顺治帝深感惊异,称刘光旸为“古董”。当场写下“特赐清班”四个字赐给他,授其鸿胪寺序班一职。

刘光旸,这样一个屡受皇帝加官进爵的人物,无疑成为刘氏家族最大的荣耀。因之,有关刘氏宗祠的兴建,很自然地与这位传奇人物发生了联系。

传说刘古董一次出外游玩途中,恰巧与微服私访的皇帝同乘一舟。当船至长江中流时,忽然江面掀起万丈巨浪,左右船只皆飘摇或翻沉,惟此舟岿然不动。刘古董见微服之人气度不凡,有帝王气象,遂躬身上前禀告原委,说自己身藏避风、避火、避水、避邪、移墨五大宝珠,如遇不测可保性命无虞。皇帝舒眉解颐,并与之结为好友。后带至京城,封官赐号,并拨巨银敕造刘氏宗祠。


乔亭村貌(江建兴摄)

乔亭村位于群山怀抱间的一块洼地中,地势相对平缓,东北略高于西南;两条小河前溪、后溪从村庄东西两侧潺湲流过,在村口文昌阁旧址交汇,整个地形呈“筏形”。刘氏宗祠位居“筏首”:“以村基为筏形,祠为筏首,自祠至村顶,高下相悬无虑数十百仞。而自村前及凭高视之,则见祠屋昂居;其前后之各抱地势,参差相属,无高出其上者,亦异境也。”乔亭形同竹筏,前、后二溪为船坞,宝塔为竹筏靠岸后的钉桩柱,比喻船靠码头、风平浪静、兴旺发达。

曾经占地10亩的刘氏宗祠早已化为过往云烟,但留下的6只汉白玉石墩却依稀记录着它的辉煌与传奇。每只石墩皆由8幅全然不同的画面组成,为花鸟图者,上有喜鹊登枝、鸳鸯睡池、凤凰栖梧等;为百兽图者,上有鱼跃龙门、鹿鸣山坳、麒麟送子……雕刻细腻,惟妙惟肖。“光绪十三岁次丁亥孟冬月”立的一块石碑字迹尚清晰:“旌阳称望族者四,曰吕曰江曰汪,皆居西乡;东乡惟数我族。族各有祠,而我族之祠规模宏厂,体制庄严……”

到了乾隆年间,与周边村镇一道,乔亭村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盖我族当昔盛时,户逾两千,丁盈三万,人烟稠密,街路之间肩相摩也。”这当中,乔亭出了位名垂青史的人物——民间科学家刘茂吉。

刘茂吉(1736?—1795),字其晖,聪颖过人,童年时就对天文产生兴趣。8岁即能立竿观影测定时刻,塾师惊异,乡人赞叹,誉称“神童”。后悉心研读天文舆地、星历象数诸书,领悟精深,撰有《北极高度表》《天地经纬象数要略》《坤舆图说》等著作,所绘苏、扬、常诸州图和《京省全图》全部刊行。其中,《北极高度表》被收入《清史稿·艺文》。刘茂吉不但天文地理著述引人注目,还制有“浑天球”“量天尺”“曰晷”和“自鸣钟”等天文、计时仪器,精妙准确。乔亭村发人坞脚下一处地方,至今土名仍叫“自鸣钟”,足见后人对其推崇、缅怀。

旧时,从乔亭到汤村约5华里地均由石板铺就,一路牌坊相属,一路凉亭相望。仅二里半亭到马义岭段,就有牌坊十余座。

如今,乔亭古村肌理尚存,拾级而上的古巷老风依旧,斑驳的民居在风中诉说着陈年的故事。修葺整齐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和堃湖构成了乔亭村最美的图画。秋冬时节,种在砚池边角的一排水杉稻谷般金黄,从水面一直延伸至十几米的天空,在澄澈的蓝天和碧水之间,此中的美妙是文字难以描绘的。

乔亭山地多沙土,适宜种植苎麻、花生。其“小籽花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种早熟,为珍珠豆型小粒花生。壳薄仁满,皮粉红色,香而带甜,油而不腻,松脆清香,天然无公害,具有滋补、美容之效,是花生中的上品。“小籽花生”炒货,是馈赠亲友的名优土产,深受合肥、上海等地消费者青睐。

(作者单位:旌德县政协)

网址:中国传统村落:旌德乔亭村 https://zlqsh.com/news/view/21961

相关内容

TVB视帝与太太现身深圳农村,称让女儿感受中国传统!体验农村乐趣!
以冼村人视角画冼村,广州“父女档”画家获中国美术最高奖
筝鸣时评丨哪吒“闹”进乡村:神话IP的创新与乡村振兴的新彩
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江苏省红楼梦学会走进五老村小学举办普及推广活动
大梁村》接续陈忠实,继续书写白鹿原上的沧桑巨变
北京市“百名作家进百村创作计划”延庆区座谈会在井庄镇窑湾村举行
高加林因农村出身被奚落嘲讽,现实中大家遇见过这样只看出身的人吗?
未央新年文化之魂 | 现代艺术节根基——六村堡道情
非遗国潮美食齐亮相!东莞常平镇田尾村举行民俗会景活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