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晚上被冻醒,写下一首雪诗,短短20字美了千年
使用缩写和首字母法,快速构建单词短语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高效记忆法#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那时的唐朝,往昔的辉煌逐渐黯淡,社会矛盾丛生,政治局势错综复杂。
白居易胸怀报国之志,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百姓做些实事。他积极参与朝政,大胆谏言,可没想到他的直言不讳常常引得权贵不满,被不少人记恨于心。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在入宫路上,竟然被人刺杀,造成了一死一重伤的惨事。
经过调查,朝廷虽然知道背后主使是地方节度使李师道,可是满朝文武对此噤若寒蝉。
白居易看不下去了,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却被遭到群臣的集火攻击,最终以越职言事等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一贬对他而言,是人生的重大转折,从意气风发的朝堂官员,一下子沦为远离政治中心、仕途受挫的失意之人。
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的心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心一度充满了苦闷与孤寂。
这年冬天,江州下雪了,半夜睡不着的白居易,怀着真情实感写下了《夜雪》这首小诗来记录下了他当时的孤寂的心情,同时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夜雪图,营造出了一个充满意境的夜雪世界。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已讶衾枕冷”,在一个本该安然入睡的夜晚,诗人身体突然感受到冰冷的被子和枕头,所带来的寒意,因此非常的好奇。
这一 “讶” 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从睡梦中被冻醒时的那种意外之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此时他根本不知道是因为下雪了,由此也传达了雪落无声的特点。
“复见窗户明”,诗人惊讶于被子和枕头的寒冷后,又发现窗户格外明亮。
这里“窗户明” 就是一个关键线索,他看到了窗户明亮,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外面的雪下得很大,雪光反射到窗户上,才让房间变得明亮起来。
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写雪,而是通过 “窗户明” 这一自然现象来侧面描写,巧妙地让我们感受到雪的存在,这种写法是不是很新颖呢?
“夜深知雪重”,这一句既是对前面两句的总结,也是对后面 “时闻折竹声” 的铺垫,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诗人为什么能知道雪下得很大呢?除了是衾枕冷的触觉,窗户明的视觉,下一句诗也是答案之一了。
“时闻折竹声”,在寂静的夜里,时听到竹子被积雪压断的声音。竹子是很坚韧的,能被雪压断,可想而知雪有多重了。这一句通过听觉,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雪的厚重
同时这 “折竹声” 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也衬托出了夜的寂静。在这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彻夜未眠听着这折竹声,他的内心又在想些什么呢?
其实结合他当时的处境和经历不难想到,他将自己孤寂苦闷的复杂情感,巧妙地融入这寂静寒冷的夜雪之中。
那这折竹声仿佛是他内心苦闷的一种回响,他就像那被雪压弯的竹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又坚韧不屈。
整首诗写雪,却没有一个字直接提到 “雪”,我们却能通过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这些侧面描写,真切地感受到了大雪、重雪的存在。
短短20字,有如此的效果,当真是诗意含蓄,韵味悠长呀!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
网址:白居易晚上被冻醒,写下一首雪诗,短短20字美了千年 https://zlqsh.com/news/view/2260
相关内容
为求得贤才,曹操写下一首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值得一读再读红楼梦里最不会写诗的两个人,却写了两句最好的诗
李白被一女子抛弃后,写下一首诗,最后一句被很多人当成座右铭
“问天作诗”,除屈原、李白、苏轼外,千百年无人能写第四首
李白醉后写下一千古名篇,启发金庸成就一经典,不是《侠客行》
李白身上的这些谜团,千古难解,他并非只有诗酒人生
“唐人七律第一”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他的诗
公元758年,唐朝举行一次诗词大会,被誉为诗圣的杜甫拿倒数第一
从红楼梦里结诗社,看隐藏在千年文化传承里的秘密
孟浩然才华惊艳绝世,与长安诸才子文斗,两句诗就让众人弃笔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