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骥做客羊城学堂,讲演结合解读《西厢记》
混合式学习:课堂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生活技巧# #工作学习技巧# #跨学科学习方法#
4月19日,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图书馆联合主办的“羊城学堂”迎来第800期讲座,特别邀请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黄天骥莅临开讲。
黄天骥以“临去秋波那一转——应该怎样看《西厢记》”为主题,通过讲解与演绎,生动解读了《西厢记》这部古典名剧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为读者朋友带来了一场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的文化盛宴,线上线下参与读者共12.5万人次。
《西厢记》故事的流转:从爱情悲剧到爱情喜剧
《西厢记》的故事原型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会真记》,其中讲述了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整个故事的发展受到唐代门阀制度的影响。金代的董解元则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改编,在他的《西厢记诸宫调》中,张生与莺莺最终有大团圆结局,但他们恋爱的出发点在于莺莺对张生的“知恩图报”,所以这是本正剧。到了元代,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对前两版故事均进行了颠覆,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人性的萌动,展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爱情喜剧。“喜剧就是‘笑着和过去告别’”,黄天骥说:“《西厢记》就是让观众笑着与过去封建的思想与制度告别。”不论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经典名著大多为悲剧,而《西厢记》却为喜剧,无怪乎其有“天下夺魁”之美誉。
“秋波一转”与“张生跳墙”:人性觉醒的艺术表达
黄天骥强调,《西厢记》的意义在于其突出了人性的重要性,他通过重点解读两个地方来说明《西厢记》中的人性体现。第一,莺莺初见张生时的“临去秋波那一转”,黄天骥认为此句为全剧关窍。在《西厢记》中,王实甫将莺莺的年纪从《会真记》《西厢记诸宫调》的十六七岁改为十九岁,说明莺莺当时已过古代婚嫁之年,是名副其实的“大龄女子”,更有迟暮之感。因此,她对张生的“秋波一转”虽然违反了封建教条,但恰恰是其思春之情的体现,符合人性、人情。第二,张生跳墙与莺莺约会。“墙”不仅是空间的间隔,更是封建规矩的隐喻。在古代,“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男子跳墙过去与女子幽会的行为是与封建礼教背离的。张生敢于跳墙,正是其敢于打破封建规范、遵循人性、主动追求爱情的表现。
讲演结合:生动呈现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魅力
黄天骥妙语连珠、风趣幽默,90岁高龄的他每每讲到兴致处,便站起身来激情演绎,将莺莺的“秋波一转”、张生的“攀墙一跳”等情节表演得惟妙惟肖,为读者生动展现了《西厢记》的艺术效果。现场笑声阵阵,掌声不断,线上读者更是激动留言:“黄老师讲得太精彩,充分呈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魅力!”
讲座尾声,黄天骥肯定了《西厢记》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他认为这部作品不管是在内容上、艺术上、美学上还是哲学上都值得我们借鉴。“人性不可抗拒,与封建的旧思想、旧制度告别,就是《西厢记》的精华所在。”这一观点引发观众热烈掌声。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郭昊奇 通讯员 邹也静
网址:黄天骥做客羊城学堂,讲演结合解读《西厢记》 https://zlqsh.com/news/view/23303
相关内容
汉中天师堂、宝鸡野河山、昭陵博物馆……“哪吒”带火陕西景区省写作会会长胡伟作客广工博雅讲坛:阅读与写作改变人生
没有《三国志》还会有《三国演义》吗?梁满仓给出答案|名人大讲堂
搜狐视频科学演讲局春节特别上线 关注年度科学热点记忆
奇人奇书——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赏梅祈福 正月初七游草堂
将于3月15日复演!成都青羊:《花重锦官城》2025年演出季开启
文学演讲也是一种文学创作
王鹏程《1924鲁迅长安行》连载(77)暑期学校正式开学之前,鲁迅在西安游逛了六天
专访黄永玉女儿黄黑妮:父亲总惦记上海“老大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