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笔下多“豪气”,他不是文艺青年吗?

发布时间:2025-05-06 15:57

每天下班回家,邻居总是问‘今天又加班了吗?’,笑称他们是‘心理分析师’。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琐事趣闻# #日常生活幽默段子#

词在诞生之后多被用来咏婉伤怀,脂粉气与伤感气息浓重。历史上比较出名的词都有这样的特点。比如我们熟悉的千古名句李煜所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全词都在叹惋失国之哀。苏轼开启了豪放词派的先河,辛弃疾成为了其出色的后继者。不仅是词,辛弃疾的其它作品中也充满了“豪气”,那么是什么让这个“文艺青年”充满了豪气呢?

一、辛弃疾的年少“有为”

辛弃疾作为一个“文艺青年”,笔下不是花落水流而是金戈铁马自然是有道理的。一个人的性格总来自于他的经历,我们将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着手,探究他笔下多豪气的内在原因。

1.辛弃疾的精彩一生

辛弃疾,字幼安,宋代文学家、军事家。辛弃疾生于公元1140年5月28日,在1207年10月3日病逝。他与很多文学大家都有“组合”。因为同为南宋豪放派词人,且水平很高,与苏轼合称“苏辛”。因为字中都带安且都是济南人,后世又将其与李清照(字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因为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所以又有“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为幼安称首”之说。

辛弃疾虽生于金国,却不甘金人的统治而弃金事宋。辛弃疾少年参军,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辛弃疾对金的态度一直是主战,随着皇帝倾向于和,主和派逐渐在斗争中占据上风。遭遇排挤后辛弃疾退隐山林,1207年病逝后追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2.揭竿而起辛弃疾

辛弃疾年少时,济南即被金军攻占,济南处于金国的统治之下,而南宋因为武备废弛也无力收复失地。金国对统治区域内的汉人大加压榨,人民苦不堪言。辛弃疾的爷爷辛赞也是济南名士,被迫接受金国委任的职务,不被金国信任,在百姓前也感觉脸上无光。辛家在济南也算是世家大族,又有辛赞在金国出仕,家庭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辛弃疾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热爱文学,下大力气研读书籍,小小年纪就文采绝艳,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名气。辛弃疾少年时,又曾与党怀英一同受学于刘瞻(《宋史》作蔡伯坚),党怀英也是一名文才很高的少年,两人并称“辛党”。

虽然他的爷爷在金国做官,但辛弃疾对金国一再压榨汉人的行为感到十分不满。他明白只凭一支笔对敌是毫无意义的,于是他文武皆修,在武术上也有了比较高的造诣。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做底,兵法武略他学的也非常好。后世有人说辛弃疾心怀南宋朝廷,立下终生为国鞠躬尽瘁的宏愿。在我本人看来这就是一种杜撰与美化而已。如果当时金国能够平和地对待汉族百姓,百姓其实是不在意是由谁来接管政权的。但金政权暴戾无道,为后来的民众起义埋下了伏笔。

公元1161年,金军在完颜亮的率领下,再次南下入侵南宋。济南驻扎的金军也随完颜亮南下,城中只留一小部分兵士,防御能力薄弱。当时的辛弃疾已经在济南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他认为时机已到,率领济南两千人举起反旗。时年耿京也举兵反金,并迅速集结了数万人的义军队伍,成为义军中的支柱力量。于是辛弃疾率领这两千人加入了耿京的起义队伍。

二、辛弃疾的军旅生涯

1.五十骑取万军之将

提起辛弃疾的战绩,莫过于五十骑取万军之将了。不说可比赵子龙长坂坡百万曹军七进七出救阿斗,也是世所罕见勇武过人了。

辛弃疾投耿京后,由于辛弃疾出众的才学、武艺,又通兵法,还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当即重用辛弃疾把他当做自己的左右手来培养。

1162年,耿京派辛弃疾、贾瑞前往南宋首都建康朝见皇帝归进南宋。两人成功完成了出使人物,宋高宗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在辛弃疾与贾瑞归去途中,耿京部将张安国与邵进突然叛变,将耿京杀死后投奔金军,义军也一哄而散,只剩下一小部分人马。

回归途中,辛弃疾听说了这件事,在确认了事件的真实性之后他怒不可遏,当即就要前往金军大营斩杀张安国。一旁的贾瑞虽然也很生气,但他觉得还是等到回营后召集军队后再来讨论这件事。从一般人的角度看,贾瑞显然更加理智。为了劝住辛弃疾,他对辛弃疾说:“张安国的确罪无可赦,但他杀的是朝廷的官员(耿京刚被封为天平军节度使),理应由朝廷来处置。”意思就是说你不要去了,等我们回营召集兵马再请求宋廷一起出兵再为耿京报仇吧。

但辛弃疾却是另一种想法。当日,他便带领随身的五十骑兵前往金军大营。这五十骑金人的前哨可能看到了,然而金军的军营里足有几万人,这几十个人也没放在心上就没上报。直到辛弃疾的兵卒冲进了大营时金军一片慌乱,以为敌方派部队奇袭,一时间手忙脚乱没有组织抵抗。

也正是基于此,辛弃疾等人才能在冲进金营后一路砍杀后将张安国活捉后全身而退。即便是这样,这样的战绩也足够令人称道了。先不说五十人的队伍冲进万人军营内后还能全身而退,能在营地的成百上千座军帐中准确地找到叛徒张安国并生擒带走就是很难做到的。张安国再怎么说也是一名武艺高强的将领,不是一只兔子。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辛弃疾的武力和胆识、谋略是一般人不能比的。

三、文艺青年的豪迈文风由何得来

1.军旅生涯

辛弃疾之所以能有豪迈的文风,他青年时代的习武过程与军旅生涯功不可没。而习武又是为了参军,所以我们可以将其归为一处。

战场的壮烈厮杀成为他的心念往事。从他的词作当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他想要重回战场,杀敌报国的愿望。比如他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都能看出他想要重回战场的愿望。可惜的是,由于主和派当政,他不仅没能实现收复失地的宏愿,连战场都没有再上过。只能“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最终却“无人会,登临意。”

登上战场的愿望一直伴随着他,直到晚年隐居也没有消散。上文的《破阵子》一词就是辛弃疾在晚年所作。这段军旅生涯是辛弃疾不以当时浮夸婉转的文风主调为自己文风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我们可以理解,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军人尚且男子气概十足,手中长剑饮过血的辛弃疾自然是蔑视这种“无病呻吟”的创作基调的。

2.性格因素

辛弃疾的好强性格也是他养成豪迈文风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从他五十骑非要从敌军万人军中捉拿叛徒是可以充分的了解到的。如果没有这种好强的性格,辛弃疾也不能做出如此壮举。读书习武,想要取得一定的成就,没有要强的性格也没有办法坚持下来。他文治至与苏轼、李清照、党怀英等人齐名并称。武功,他万军之中擒叛徒全身而退。这些功业,无不是在坚持,在好强的性格基础上得出来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在一般人晚年心态平和的情况下,辛弃疾仍能保持杀敌建功之心,十分难得。

3.对苏轼等豪放派的仰慕

苏轼是北宋人,而辛弃疾是南宋人。虽然苏轼已经在豪放派诗词上起到了先河作用,但当时的主基调毕竟是婉约派。辛弃疾看中苏轼的豪放派而对其仰慕、学习也是辛弃疾文风豪迈的源头。在习武与参军之前,少年成名的辛弃疾所写的文章中既有婉约又有豪放。这豪放就是对苏轼等豪放派的学习所影响到的。至于婉约是不可不含的,当时的教育就偏重于婉约,所以辛弃疾少年时代的作品不可避免的带有婉约派的色彩。这当然不是说婉约派文风不好,而是在辛弃疾后来的文风中它成为了一个阻碍。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气深深地感染了辛弃疾。

可以说,没有苏轼等豪放派的道路开创,辛弃疾在豪放文风的道路上不会如此纯粹。所以说,对苏轼等豪放派的仰慕也是辛弃疾文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总结: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辛弃疾的文风也不例外。文艺青年辛弃疾的豪迈之路,也是由人生一步步的经历走出来的。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的结合,造就了“豪放以幼安称首”的“词中之龙”辛弃疾。

参考文献:

1.《稼轩词》

2.《人间词话》

网址:“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笔下多“豪气”,他不是文艺青年吗? https://zlqsh.com/news/view/27732

相关内容

“男儿到死心如铁”下一句是什么?仅6个字霸气十足,来自辛弃疾
辛弃疾跨界挑战婉约体,仿写了一首《丑奴儿近》,柔情不输李清照
苏轼离世76年后,辛弃疾路过赤壁写下此词,东坡的苦词中之龙都懂
此人是中国最有“杀气”的诗人,写尽天下沧桑,更骂遍古往今来!
铁汉亦有柔词,辛弃疾一首《摸鱼儿》诉尽半生蹉跎,直叹功业难成
辛弃疾:豪放背后的温情,为妻子作诗,《静夜思》暗藏玄机
辛弃疾妩媚型的《满江红》,开篇即经典,柔情不输李清照
从李白刘禹锡到苏轼辛弃疾,一人一首硬气诗,才华才是狂傲的资本
起猛了好像看到辛弃疾陆游跳舞了
难怪金庸写了鲁达,却对武松只字不提,你看他笔下的武松被谁杀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