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故事》新书分享会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行
在图书馆举办的家庭故事分享会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城市生活新鲜事# #亲子活动清单#
5月15日下午,由译林出版社主办的《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下文简称《文化的故事》)新书分享会在北京时代美术馆顺利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水木学者”博士后何彦霄,与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讲师杨明晨,带来两场富有洞见的专题发言,他们从古典文明聊到当代流行文化,带领读者重新思考“什么是文化”,以及“我们为何需要文化”。
书名: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作者:[美国]马丁·普克纳;译者:黄峪
《文化的故事》是哈佛大学教授马丁·普克纳撰写的一部视野宏大、叙事精彩的人类文化史作品。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本书通过15个跨越时空的文化节点,串联起不同文明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从洞穴岩画、文学创作、戏剧艺术,到流行音乐与当代社交平台上的文化传播现象,勾勒出一条横跨万年的文化演变路线。
在此次新书分享会上,何彦霄以《美国学术界对K-pop的及时关注》为主题进行演讲。他援引古代罗马文学家琉善、盖伦及叙利亚作家马塞利努斯的文字,将古罗马晚期剧场娱乐文化的繁荣与今日K-pop所代表的数字时代流行文化进行跨时空对比。
古罗马知识分子对于哑剧、角斗、赛马这些“低俗”娱乐形式的担忧,几乎和今天学界面对流行文化的态度如出一辙。何彦霄强调,在过去,古罗马娱乐文化也遭到了解构和其他文化的取而代之,而今天我们则可能正在经历一次反向过程——K-pop代表着20世纪以来随着摄影技术出现后,大众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正在重塑全球年轻人的文化价值与生活想象。
何彦霄指出,在社交媒体与文化工业深刻改变世界的今天,流行文化是否会取代大学,成为新一代青年的主要成长路径,仍有待观察。至少在当下的韩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进入娱乐公司、参与练习生训练视为替代大学教育的另一种选择,而这一趋势本身或许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随后,杨明晨以《什么是文化》为题,从词源学出发,带领观众回顾了“culture”一词从拉丁文“colere”(居住、祭祀、礼拜)发展到今天多重含义的演变路径。她结合文化思想家雷蒙·威廉斯对“文化”的定义演变,梳理了这一概念在16世纪到19世纪间从“教养”到“民族生活方式”的嬗变。
杨明晨也特别强调了文化的特质:“文化既流动,又固定;既输出,也吸纳;它常常在面向未来的同时,借助遥远的过去来反思和对抗当下。”她引用《文化的故事》书中内容,指出文艺复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作为一场思想革命,实际上是对古典传统的回归。而文艺复兴时期被人们抛弃的神秘主义,又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中重新得到推崇。文化的更新从不只是前行的线性进步,它更是一种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对话。
我们往往将“流行文化”视为轻盈、短暂的消费产品,然而它背后其实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资源与文化符号,是经典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化用与演绎。正是通过这种不断更新的传播形式,传统文化才能跨越时空壁垒,重新融入日常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两位演讲人风格迥异,一位纵横古今,以古典学思想挑战现代观念;一位细致考据,从词源讲到文化发展史上格局的变迁,却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今日这个信息爆炸、媒介快速更替的时代,我们如何理解文化的“价值”与“归属”?他们的发言,引发了现场听众的深思与热烈反响。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韩世容
编辑/胡克青
网址:《文化的故事》新书分享会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行 https://zlqsh.com/news/view/31744
相关内容
《文化的故事》新书分享会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行对齐艺术的“北京时间”!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将于五月揭幕
“写作是一种对话:李洱《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新书分享会”在京举办
新时代海南省自贸港建设与冼夫人文化传承研讨会在海口举办
“审美能力升级指南:《审美进阶》新书分享会”举行
北京出版集团参展2025北京书市 京津冀三地出版集团启动战略合作
《龚琳娜唱元曲》作品分享会在国家大剧院举办,新书今年发行
北京市典籍博物馆开放,解锁“阅读+博物馆”新场景
北京经开区再添两家“北京地区类博物馆”
《不白吃系列》新书分享会举行,主创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李白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