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对话莞城素人写作者穆肃,探寻新大众文艺发展
城市艺术教育鼓励大众表达自我,发展个人审美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城市生活艺术# #城市艺术教育#
莞城街道,作为东莞的千年文脉所在,文化底蕴深厚,也孕育出众多文艺创作者。近日,《人民日报》聚焦“新大众文艺”主题来到莞城街道,对话本土素人作者穆肃,探寻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轨迹与未来走向。
创作离不开脚下的土地
也离不开身边的生活
2000年,退伍后的穆肃以“新莞人”身份扎根东莞,从夜班保安、平面设计师、网吧老板到东莞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影视公司及咖啡馆经营者,其打拼经历成为文学创作的鲜活素材库。2003年,他在边工作边阅读中完成处女作《最后的裁缝的绝版旗袍》,叩开文学大门。一直到2006年,穆肃先后担任《文化周末》杂志主编、《东莞日报》记者,使得他打工几年来的艰辛生活,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2011年,出于对电影艺术及文学交流的热情,穆肃开设了东莞首家电影、文学主题咖啡馆——卡夫卡咖啡馆;2023年,该咖啡馆与莞城图书馆共建的卡夫卡咖啡馆城市阅读驿站也正式开放,并纳入东莞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实现全市图书通借通还的便捷服务。
这里不仅是穆肃日常借阅图书的“知识补给站”,也是他组织各类影视、文学活动的平台。他先后邀请过国内知名电影人张献民、李淼、邱炯炯、周浩、甘小二等来莞与东莞影视界交流互动,使卡夫卡成为东莞影视文化的聚合平台。穆肃也借此形成了“阅读—交流—创作”的闭环。
穆肃表示,驿站不仅是他的灵感来源,也极大方便了普通人们去阅读和创作,是一种极佳的文化熏陶方式。
在莞城这片文化沃土上,穆肃的创作深深扎根于城市文脉。他完成的纪录片《寻子》《纹身》《东莞的先生们》,电影《热带》《失败先生》《黄土地的守望》等多部影视作品中,由莞城图书馆与东莞市意图创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东莞的先生们》尤为经典。作为“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这部历时四年筹备制作的作品,离不开多方支持。穆肃表示,莞城作为东莞城市原点,图书馆藏有的详实历史文化资料与地方史志,为作品挖掘东莞历史底蕴、展现莞籍学者学术人生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创作的重要基石。
创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莞城文联系统开展读书分享会、改稿会等文艺活动。穆肃便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步从基层创作者蝶变为兼具创作深度与行业影响力的领军者。2012年起,穆肃担任东莞市作家协会莞城分会会长,此外,他作为文学影视类人才入选东莞市第一批青年文艺人才。
厚植文化沃土
莞城多渠道激活素人写作新气象
莞城作为东莞城市原点,拥有着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生活共存……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为东莞的写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源泉。
各类文学创作活动在这个城市里蓬勃开展,激励越来越多的作家参与到“素人写作”之中。2024年,莞城作协举办了十余场文艺交流活动,如开展丁燕作品研讨会,探讨东莞制造中的东莞记忆;开展《工作的意义》读书分享会,邀请冯景光引导市民群众积极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提升了文学素养;邀请李清源、李知展分享新作,讲述他们的“东莞记忆”等。
此外,在莞城文联的大力支持下,莞城作协还通过广纳年轻会员,大力支持跨界性创作,进一步丰富莞城文学基因。这一举措,不仅为普通作家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平台,同时也推动了新大众文艺的发展。
近年来,莞城作协便出现了许多动漫人、媒体人、独立电影人的身影,使莞城作协更具开放的活力。“随着这些新鲜血液的输入,莞城文学在小说、散文优势创作的基础上,新增了诗歌、剧本、评论(含影评、书评)本土文史随笔、女性文学等方面的创作成果,可以说为东莞文学扩展了新的影响半径。”莞城作协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莞城文联主席陈昕表示,莞城文联高度重视来自基层的写作者,未来将加大力度为他们提供支持,热心帮助他们不断成长,进一步擦亮“东莞创作”品牌,助推新大众文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采写:南都记者 李晓艺 通讯员 莞城宣
网址:《人民日报》对话莞城素人写作者穆肃,探寻新大众文艺发展 https://zlqsh.com/news/view/31832
相关内容
《人民日报》对话莞城素人写作者穆肃,探寻新大众文艺发展文艺“大咖”们看完“人民的城市”主题展,创作思路瞬间打开了
回眸、展望……东莞市文化馆的这一年
在“潮流东莞”,这名青年主理人办了场丝巾艺术展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大运河蕴藏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史
刀郎凭什么让《人民日报》关注?AI作了5点分析
视频|梦回港乐“黄金年代”,东莞邀人才共赴新年音乐会
首届“敦煌艺术大典”启动 面向全球征集作品
20世纪三大神级文学巨著,探寻人类精神的深度
“跟着艺术游甘肃”西北戏曲荟萃展演燃爆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