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张九龄一首古诗,藏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读懂受益终生!

发布时间:2025-05-23 14:26

《唐诗三百首》辑录了唐代近300位诗人的作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选本。 #生活常识# #历史文化普及#

长安城里的月光,曾无数次漫过张九龄府邸的竹窗。

这位开元年间的宰相,总爱在政务之余独坐竹下,看月光在竹叶间流淌,听清风与竹枝私语。

他笔下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看似写竹,实则是在浩瀚尘世中为君子立传,为天地间的浩然正气画像。

《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唐 张九龄

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

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

"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诗的开篇便勾勒出竹的风骨。

在大明宫的朱墙碧瓦间,竹以清瘦之姿垂落,枝叶繁茂却不招摇,在晨露中舒展着自在的模样。

这让我想起张九龄在朝堂上的身影——他任宰相时,面对李林甫的权势熏天,依然坚持"选贤任能"的原则,反对破格提拔不学无术的牛仙客。

当满朝文武皆噤若寒蝉时,他挺身而出:"牛仙客目不识丁,若为宰相,恐天下不服。"

这种宁折不弯的气节,恰似竹之劲节,任风雨来袭,始终挺直脊梁。

竹的气节,在历史长河中从未褪色。

魏晋时期,嵇康在竹林中打铁,面对司马昭的招揽,他以一曲《广陵散》明志,最终从容赴死。刑场上的竹影摇曳,见证了一个文人对气节的坚守。

而在千年后的青神县,竹编大师陈云华用薄如蝉翼的竹篾编织出《隐形观音》,每一根竹丝都承载着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更传递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坚守。

正如郑板桥笔下的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fzkme.com真正的气节,经得起岁月的打磨,耐得住时光的淬炼。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竹的中空,是天地间最动人的谦逊。

张九龄在《感遇》中写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他以兰桂自喻,表达自己不求功名、坚守本心的情怀。

这种虚心,让他在高位时依然能倾听民间疾苦,在被贬荆州后仍心系百姓。

他主持开凿大庾岭路,打通南北交通,让岭南的"齿革羽毛之殷"得以运往中原,惠及万民。

虚心,是一种智慧的修行。

苏轼被贬黄州时,在东坡雪堂前种竹千竿,写下"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句。

他在竹影婆娑中悟透了人生的真谛:真正的高贵,不在于外在的浮华,而在于内心的丰盈。

"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诗的结尾将竹的品格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传说凤凰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张九龄以凤凰喻贤才,暗示唯有德才兼备者,方能吸引真正的贤士。

他在任时,力排众议提拔寒门子弟,主张"用人以才,不论出身",这种胸襟,正如竹之胸怀,容纳万物而不争。

当我们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感到迷茫时,不妨看看窗前的那丛竹——它依然在清风中摇曳,在月光下低语,用千年不变的姿态,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君子之风。

这,或许就是张九龄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网址:唐朝诗人张九龄一首古诗,藏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读懂受益终生! https://zlqsh.com/news/view/33241

相关内容

绯闻不断的唐朝女诗人,在一段感情终结后,淡然写下这首朦胧诗
公元758年,唐朝举行一次诗词大会,被誉为诗圣的杜甫拿倒数第一
非著名的唐朝诗人,写出最爱国的诗篇,慷慨豪情力压各大名人
唐代诗人王维的一生,暗恋着一个不该爱也不敢爱的女人
千年诗乐共潮生!民族交响诗重构《春江花月夜》的古今对话
唐朝有一位“呆”诗人,3年仅写出2句诗,流传至今成了名作
孟郊仅两首诗入选《唐诗三百首》,一首人人叫好,一首被不少人骂
大唐写得最好的一首皇帝诗,短短40字,却入选《唐诗三百首》
王之涣的《凉州词》有两首,第二首尽显唐朝国威,让人神往
中古史荐读|荣新江:悼念项楚先生——中国敦煌学的中坚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