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辈子没怎么工作过,一直游山玩水,他的钱是怎么来的呢?
每天早上醒来,最常问自己的不是‘今天天气怎么样’,而是‘闹钟怎么又没响?’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每日生活新鲜事# #日常生活小笑话#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创作近千首诗歌,被后人尊称为"诗仙"。翻阅李白的生平,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山水,很少有固定的官职和稳定的工作。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没有稳定工作的人,生活必然拮据。李白不仅生活无忧,还能长期游历名山大川,甚至能随心所欲地挥金如土。这不禁让人好奇:李白的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他是如何在没有固定工作的情况下,维持相对富足的生活?
富商之后——李白的家庭背景李白的家世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根据历史资料和现代研究,李白很可能出身于一个商人家庭,这为他日后无忧的经济生活奠定了基础。
公元701年(长安元年),李白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根据《新唐书》和《旧唐书》的记载,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其家族原本是关陇贵族,后因永嘉之乱而迁居中亚地区。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初期,西域与中原的贸易非常繁荣,许多商人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李白的家族很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从事商业活动,积累了相当的家族财富。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5岁的李白随家人从西域返回内地,定居在四川江油的青莲镇。这次迁徙可能与唐中宗李显复位、政局稳定有关。李白的家族选择定居四川,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蜀地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继续从事商业活动,因为四川是连接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李白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四川度过,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当时,普通家庭很难给子女提供如此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也侧面反映了李白家庭的富足程度。李白在《赠张相镐》中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说明他从小就接触到了大量的典籍,这需要家庭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
公元720年(开元八年),年仅19岁的李白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他离开四川,开始游历各地,寻访名山大川。这种长期旅行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普通人家根本无法负担。李白能够如此肆意游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族的经济支持。
虽然李白在诗中很少直接提及自己的家族背景,但从他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状况可以推断,他的家族应该拥有相当的财富。这些家族财产,为李白日后的诗人生涯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保障,使他能够无忧无虑地追求自己的诗歌理想。
短暂为官——李白的官场经历尽管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山水,但他也曾短暂步入仕途,这为他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来源和社会地位。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时,经由贺知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授予"翰林待诏"的职位。这一经历被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详细记述:"天宝元年,文章之士,多从荐举,白亦预焉,诏补京兆府参军,不屈其职。复征入翰林,待诏文章。"
"翰林待诏"虽然不是正式的官职,但待遇却相当优厚。根据唐代的俸禄制度,翰林待诏的年俸约为一百贯钱,相当于现在的中高级公务员待遇。此外,还有各种赏赐和福利。李白在《玉壶吟》中写道:"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这种及时行乐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在这段时期经济上的宽裕。
李白在宫中的日子并不长久。公元744年(天宝三年),由于性格不羁,加上得罪了权贵,李白被迫离开长安。离开前,唐玄宗赐给他金帛,以示优待。
《旧唐书》记载:"白性傲诞,不拘礼法,玄宗爱其才,欲官之,会权贵适有恶其诗者,玄宗竟放还山,赐金放还。"这笔"赐金"数额不小,为李白离开长安后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
公元744年至756年(天宝三年至十五年)间,李白虽然离开了朝廷,但仍然保持着与一些地方官员的联系。他多次接受地方官员的邀请,担任一些临时性的职务,如幕僚或参谋。这些职务虽然不是正式官职,但也有相应的待遇和报酬。例如,在《赠裴司马》一诗中,李白提到了自己受邀担任裴司马幕僚的经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一度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担任"左拾遗"和"翰林学士"职务。虽然后来因永王失败而被牵连,被流放夜郎,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即使在动荡时期,李白仍然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名气获得一定的职位和收入。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李白获得大赦,结束了流放生活。此后,他又回到了漫游的生活方式。尽管不再担任官职,但他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依然存在,这为他晚年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李白的官场经历虽然短暂且曲折,但确实为他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来源和社会资源。这些经历,与他的家族背景一起,构成了李白经济生活的重要支柱。
诗酒风流——李白的文学收入作为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的创作活动也为他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这是他经济来源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在唐代,虽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版权制度,但有才华的文人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将自己的文学才能转化为经济收益。李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白常常为权贵和富商创作应酬诗文,获取酬金。唐代有"诗必献,文必售"的传统,有才华的诗人会为达官贵人创作颂诗、祝辞或碑文等,以获取报酬。
李白的诗才出众,因此常常受到邀请,为各种场合创作诗文。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与不少达官贵人有往来,如《赠宋中丞》、《赠裴司马》等诗作就是为官员而作。
虽然李白并非科举出身,但他的文学才华得到普遍认可,很可能有富家子弟向他请教或拜师学艺。在《赠张相镐》中,李白提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落笔超群英,满座皆叹嗟",可见他的诗文才能从小就非常出众,这使他完全有资格成为一名文学导师。
唐代的文人雅士常常得到富商和官员的赞助,以支持他们的创作活动。李白作为当时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很可能得到了不少赞助。例如,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李白提到"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种悠闲的生活方式,很可能是得益于赞助者的支持。
在唐代,手抄本是主要的文本传播方式,有才华的文人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抄写成册,通过书肆出售。李白的诗歌极受欢迎,他的诗集可能在当时就有一定的市场价值。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李白通过这种方式获利,但考虑到他的名气和作品质量,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左右,李白曾托友人编订《李太白集》,这表明他对自己作品的整理和传播是有意识的。这种自觉的文学活动,也可能为他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总的来说,虽然唐代的文学创作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链,但李白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名气,确实能够通过诗文创作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这构成了他经济来源的重要部分。
诗酒交游——李白的社交网络除了家族财产、官职收入和文学创作外,李白丰富的社交网络也是他经济来源的重要方面。在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网络往往比个人能力更重要,而李白在这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前后,二十多岁的李白开始在各地游历,结交各类人物。他的交友范围极广,从官员、文人到隐士、道士,甚至商人,都有交往。这种广泛的社交网络,为他提供了多样化的经济支持。
李白与许多高官显贵有往来,如贺知章、张旭、许宣平等。这些官员不仅能够在政治上给予李白支持,还可能在经济上提供帮助。例如,在《赠张相镐》中,李白提到张相镐"金貂美少年,聪明冠朝列",表明他与这位年轻官员关系密切。这种关系可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支持,如赠金馈赠等。
此外,李白还与许多文人雅士交往甚密,如杜甫、高适、王维等。这些文人之间常常互相支持,共同生活。在《赠高三十五书记》中,李白写道:"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表达了朋友之间相互扶持的重要性。这种文人圈子的互助,也是李白经济来源的一部分。
在李白的众多交友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他与杜甫的友谊。公元744年(天宝三载),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两人一见如故,结为挚友。杜甫虽然家境不如李白富裕,但两人常常一起游历,分享彼此的资源。在《赠李白》中,杜甫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表达了对好友的敬佩之情。
李白晚年,虽然因永王李璘一案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但他的朋友圈依然为他提供了支持。公元759年(乾元二年)获得大赦后,他继续游历各地,拜访老友。在这段时期,友人的接济可能是他重要的经济来源。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李白病逝于当涂县(今安徽当涂),享年61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是他的外甥、当时的当涂县令李阳冰照顾了他。这也反映了家族和社交网络对李白晚年生活的支持。
李白虽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山水,很少有固定的工作,但他的经济来源是多元化的:家族的商业背景为他提供了基础保障;短暂的官场经历给了他一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文学创作活动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回报;广泛的社交网络则为他提供了多样化的支持。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李白能够在没有固定工作的情况下,依然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追求自己的诗歌理想。
李白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在古代社会,人生的选择也并非只有一条路径。只要有足够的才华和智慧,加上适当的资源和人脉,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道路。这或许正是李白留给后人的宝贵启示。
网址:李白一辈子没怎么工作过,一直游山玩水,他的钱是怎么来的呢? https://zlqsh.com/news/view/33540
相关内容
历史上真实的李白:没有工作却能游山玩水,他的钱从哪来的?一代诗仙李白,真的是玩了大半辈子,直到四十岁才开始认真工作?
李白一生最尴尬时刻,醉酒写一上联,醒来傻了:下联怎么对?
《水浒传》智取生辰纲如果硬来,会怎么样?
笑着数钱,怎么一会儿怂一会儿勇呢,E哞
原创李白暗恋杨贵妃吗?他对她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是真的爱过?
李白狂傲不羁,从不言输,但是这次,李白彻底认输了,什么事?
陈牧驰怎么这么容易害羞呢?我在向他表白的时候,真是
钱城谈李伯祥:收一堆不说相声的徒弟,代拉一堆不说相声的师弟
竹内亮导演直呼:你怎么会这么懂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