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真的很好玩、很有趣”
中国的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戏曲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生活知识# #历史#
“京剧真的很好玩、很有趣”
王珮瑜做客名人大讲堂,给观众带来京剧“大师课”
王珮瑜与主持人对谈。
七月二日,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做客名人大讲堂,展现京剧的舞台魅力。
我是王珮瑜,一名京剧演员。
7月2日下午,著名京剧演员、余派老生、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王珮瑜来到成都锦城学院锦城剧场,在2025名人大讲堂“非遗传承”季第二场讲座中,做了一场题为《瑜乐京剧课:“有声必歌 无动不舞”——京剧的舞台魅力》的精彩分享。她从京剧形成的历史、唱腔特色、表演方法、传承创新等多个维度,向大家展示了京剧的强大魅力,讲座现场掌声不断,大家被“瑜老板”的魅力深深折服。整场讲座,堪称一堂精彩纷呈的京剧“大师课”。
“很多人一旦接触就会爱上它”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京剧真的很好玩、很有趣。”讲座现场,王珮瑜以多个经典京剧片段为例,亲自示范“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生动演绎讲解京剧魅力秘诀所在。她还现场教大家做起了京剧“表情包”——惊提、怒沉、喜展眉。
王珮瑜坦言,曾有一段时间,京剧不被理解甚至受到冷落。作为演员的她一度“羞于启齿”自己的职业身份。“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国潮’兴起,京剧等传统戏曲越来越受重视。我对这个身份充满自豪。”她笑称,“这个世界有两种人:喜欢京剧的人和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现场,她向观众发起小调查,询问一些人未接触京剧的原因。看不懂、节奏慢、锣鼓吵,或觉得是“老人专属”,原因很多。王珮瑜鼓励大家尝试去观看并了解京剧,“很多人一旦接触就会爱上它。”
京剧是先锋的、浪漫的
京剧是国粹瑰宝,但它是如何形成的呢?王珮瑜从清朝“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为乾隆皇帝庆生开始讲起,阐述了京剧从地方戏曲成为国剧的历史演变过程。
清朝光绪年间,来自北京的一个戏班在上海演出,领衔主演是当时的“顶流”谭鑫培,反响很好。上海观众叫这个北京来的戏班演的戏为“京剧”,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但‘京剧’这个名称是在上海率先被叫响的。”
针对一些观众“听不懂唱词”的困惑,王珮瑜从字韵、音韵的角度,指出“听不懂”背后有一个“技术原因”。“京剧唱腔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湖北省四声调,河南、陕西、山西中原这一带字韵,以及北京音、昆曲的韵味等等,共同组成京剧的‘字正腔圆’。我想说的是,你听不懂不怪你,但京剧的确是这样形成的。我们要尊重它的历史演变。”
京剧表演讲究“有声必歌,无动不舞”。王珮瑜解释道,只要在舞台上,发出声音就得有歌唱的旋律,举手投足得有舞蹈之美。包括京剧在内的传统中国戏曲,非常注重演员的舞台表演功底,即便借助最简单的道具也能展现出万千气象,演员用眼神和手势就能让观众‘看见’远山河流。舞台上很少借助真刀真枪真器物,这叫京剧艺术的极简“贫困”美学。不管表演还是欣赏,都需要人的想象力参与,这是很先锋很高明的表演方式。“京剧不但不过时、不陈旧,反而恰恰是颠覆的、先锋的、浪漫的。”
从口传心授到科技助力
王珮瑜师从王思及、朱秉谦、谭元寿、李锡祥、张学津等名师,是余派第四代传人。讲座中,王珮瑜以余派老生这一分支为例,梳理京剧传承脉络谱系:从谭鑫培到余叔岩,再传至孟小冬等等,“在过去,京剧艺术80%靠口传心授,过去没有录像,全靠老师口传、学生硬记,艺术传承非常艰难。”她感慨,“如今科技助力记录艺术,是时代的幸运。”
提到京剧名家,梅兰芳的大众知名度首屈一指。“梅先生不仅艺术好,而且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非常注重记录和传播。这也说明了,不管是哪个时代,谁懂得记录和传播,谁就在历史上留下记忆。”王珮瑜说。
王珮瑜特别讲述了余叔岩先生的艺术故事,“他身体不是太好,在舞台上活跃的时间不长,留下的唱片资料也很有限。而且,余叔岩先生秉持这样的宗旨:绝不多言,绝不多出唱片,也不多收徒弟,追求艺术的极致。”
余叔岩的艺术观给王珮瑜不少启发,“当我们在工作或者事业上创造高峰的时候,如何让自己退回平凡的状态,这其实非常难。很多人做不到,扪心自问我自己也做不到。但在我们面前有这么多高人,我们要向高人学习。”
“宇宙的尽头是京剧”
谈及京剧的唱、念、做、打,王珮瑜特别提到,京剧的“念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念”,念白也是唱,它是有歌唱性的,只是没有伴奏。”
一些人认为京剧节奏慢,王珮瑜说,其实京剧叙事节奏是非常多元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废话绝对不说。比如《乌盆记》的节奏慢,《击鼓骂曹》的节奏快,但如果进入京剧的世界,了解京剧叙事的规律以后,“你会对这个规律这种节奏表达非常接受。这也是为什么会说,听戏最高境界是闭上眼睛听。”
在与现场观众互动中,王珮瑜还将一些日常讲话、网络用语,用京剧的唱腔唱出来,让大家感受京剧声韵的顿挫变化,很是有趣,把现场气氛推向一个高峰。“其实,万事万物都可以用京剧来表达。套用一句流行语就是:宇宙的尽头是京剧。”
在讲座的尾声,王珮瑜说,希望自己的分享,在“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朋友们心中,种下一颗渴望了解进而爱上京剧的种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罗一茜 摄影 陈羽啸
名家会客厅
王珮瑜:京剧创新要“以谱为基”
从学戏、演戏、教戏,到向大众传播、普及传统戏曲,王珮瑜做过很多创新尝试,如京剧和现代音乐融合、参加综艺节目、开发导赏讲座及一系列音视频京剧普及课程等等,不断拓宽京剧传播的边界。
在“名家会客厅”导讲环节,被问及“哪一种传播和推广的形式最利于京剧艺术的传播”时,王珮瑜直言:“任何一种传播形式都是有效的,只是在不同场域、不同纬度、不同年龄段人群当中选择最有效的传播。如果说哪些情况最有传播力度,我想在今天不可避免的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渠道传播。”
王珮瑜也着重强调,新媒体只是手段,最终实现有效传播的关键,还是要依靠优质的内容。“未来我会继续‘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在舞台上用一出出经典剧目去传播;另外一条是走出舞台,继续在‘有人的地方’去传播”,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京剧。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和市场环境都在发生变化,戏曲艺术的创作该如何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同时与时俱进,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对此,王珮瑜表示:“不管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创作创新,一定要记住‘以谱为基’。”这里的“谱”,不仅指五线谱、简谱等音乐曲谱,更涵盖了京剧表演中的各种程式规范和传统范式,是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根基。“我们的祖宗、前辈先贤们给我们留下这么多‘谱’,我们才能‘以谱为基’继续进行创作。不能脱离了‘谱’,为创新而创新。”
“返本开新、守正创新是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做的。”在王珮瑜看来,“守正创新”是对传承与创新关系的精准概括。“首先要守正、返本,找到京剧的‘原谱’,有了‘谱’,所有的创作就有了‘抓手’,而且都是健康且良性的。”她呼吁戏曲艺术从业者,在未来的创作过程中,都要坚守“以谱为基”的原则,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导讲过程中,王珮瑜注意到她与主持人的座椅的摆放呈“八字”形,于是即兴展开了一场小科普。她介绍,这种“八字椅”的摆法是京剧舞台上的经典范式。在正式表演时,舞台中间通常会放置一张桌子,桌子两侧各摆放一把椅子,主人坐在“小边”(右侧),客人坐在“大边”(左侧)。这种座位安排和舞台调度,并非随意为之,“是戏剧艺术、京剧艺术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礼仪脱胎而成的。”
讲座最后,王珮瑜呼吁:“希望大家多去转发、多去思考、多去看正能量,看一些已经被流传为传统经典的内容,经典永远是值得推荐,永远值得学习。”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 陈羽啸
网址:“京剧真的很好玩、很有趣” https://zlqsh.com/news/view/43789
相关内容
金金我爱你,你真的很好,很漂亮,很有趣求求大家来看真的很好笑很有活人感的一部剧!
卢靖姗真敢说,曾自爆好莱坞很脏,知名制片人喜欢玩女人……
上京男团,对我的眼睛很好
乌云大法走喽,古装剧真的很好看,强烈推荐!
郭京飞:哎呦,真有趣!体验了一把超有趣的时刻,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山楂树之恋》出微短剧版,有时代真实感,比张艺谋版还有趣
王熙凤的这句玩笑话,很没有分寸,却透露了林黛玉的财产真实情况
京剧过时了?王珮瑜:京剧是颠覆的、先锋的、浪漫的丨名人大讲堂
四大平台新剧对打让我的眼睛很享受,这一段真的超级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