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 | 算法造的烟花“神曲”,倒也不必强求“咏流传”
'茶道'——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追求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传统文化生活哲学#
近期,不少电影路演、综艺节目都在跳最新神曲《大展鸿图》,明星们笨拙地模仿着“别墅里面唱K,水池里面银龙鱼”的手势舞,台下线上笑声一片。有流量的神曲是实时的营销利器,上一次被这么集体整活的是《科目三》,再往前还有《学猫叫》《野狼Disco》等。这清晰勾勒出算法时代“神曲”的速生速朽图景——它们集“黄金三秒”定律、情绪钩子、密集记忆点等指标于一身,迅速点燃全民热情,却也几乎注定与“传唱经典”无缘。
近年来,“神曲”常被打上“土嗨”标签,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持续活跃,其制胜法宝在于强烈的节奏感、洗脑重复的旋律和接地气的表达。“如何呢,又能怎”“哈基米南北绿豆阿西噶阿西”“baby,我们的感情好像跳楼机”……光是看到这些歌词,熟悉的旋律片段和画面就已经在脑海里自动播放了。
拆解一首首神曲会发现,它们是精准数据计算的结果,适配短视频时代碎片化的传播特点。
以《大展鸿图》为例,其“黄金三秒”策略堪称典范,开篇那句“雾烟暗遮世外天”的粤剧老电影《帝女花》唱腔,瞬间制造了传统与现代的新奇碰撞。紧接着,孟菲斯嘻哈的碎拍鼓点轰鸣炸响,配合“大展鸿图”等直白情绪点,以及“银龙鱼”等讨彩记忆点,一通输出点燃听众多巴胺,成为当前的社交新宠。在算法驱动下,这首歌正以病毒式裂变席卷全球,成为短视频二创的热门素材库。
不难看出,神曲们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短视频时代的音乐审美变迁,展现了年轻创作者们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更折射出当代年轻人朴素的情感共鸣点。“神曲”大多摒弃精致的修辞与复杂的旋律,用最直白的方言俚语,如《大展鸿图》里的叉烧包、碱水粽、啫啫煲和动次打次的电子鼓点,精准戳中大家关于发财、恋爱、简单快乐的欲望与焦虑。更有趣的是,在《大展鸿图》这样的作品中,“土嗨”还意外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另类激活,“00后”们因为好奇而搜索起粤剧《帝女花》,一种由算法和土味审美促成的“文化反哺”悄然发生。
其实,一首首神曲的爆红反复诉说着同一个真相,即,除了隽永有韵味的经典歌曲,听众也需要即时爽感的“音乐快餐”,同时它们的“花期”又有限。神曲通过重复旋律触发大脑愉悦反应,《小苹果》的歌词重复率达63%,但这也容易消耗听众的新鲜感。爆红还容易带来“异化”,《野狼Disco》的“画龙舞”成了网络梗,音乐属性则被忽略。而且为迎合算法,大多数“神曲”强化副歌、压缩时长、填塞“上头词库”,同质化内容加速了听众厌倦,此时残酷的算法便会无情降权,为下一首“神曲”腾出流量空间。追溯来看,“神曲”的生命周期从以年计已缩短至以月计,甚至以周计。
所以,我们不必苛责神曲无法成为“经典咏流传”。它们本就是数字时代、算法经济与大众情绪共同催生的产物,承载着与经典歌曲截然不同的功能和使命。在《大展鸿图》的月听众数突破302.2万,其创作者揽佬登顶Spotify华语歌手榜首时,“揽佬超越周杰伦”登上热搜,揽佬清醒回应表示,“我不能跟他比,我拿什么跟人家比?”这一坦诚道破了爆款神曲与经典歌曲在生产逻辑、传播机制和接受方式上有本质区别。神曲们的价值,恰恰在于瞬间的爆发力,在于精准捕捉并放大了特定时空下的集体情绪。那些神曲如烟花一样,虽然短暂,但也曾在流量的洪流中绚烂过,照亮过一个喧嚣而真实的时代切面,在时代记忆里留下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印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陶善工
网址:文化杂谈 | 算法造的烟花“神曲”,倒也不必强求“咏流传” https://zlqsh.com/news/view/44807
相关内容
文化杂谈|陈丽君道歉落泪的背后“科技+传统文化”打造花灯盛宴 流光溢彩闹新春
深圳文化双响炮:“咏春拳”破风北上,“驼哥旗”卷韵南征
人民文学奖为董宇辉单开,严肃文学向流量和资本下跪了吗?
《封神》《流浪地球》出品方北京文化老板,因 6 亿财务造假被判
烟台人“包场”《哪吒2》?一场地域狂欢背后的文化认同
马斯克点赞的不止是AI烟花秀,而是中国AI技术
贯云石:在元代散曲上有极高造诣,其背后有何文化内涵
长沙国风烟花秀亮相 火树银花绽夜空
音综“三国杀”:算法围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