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生活志》:赏故宫诗意之美
故宫博物院: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世界五大宫之首 #生活知识# #旅行生活# #旅游景点推荐#
今年正值故宫博物院建院 100 周年。看似故宫为大众所熟知,实际上并不为大众深知。古老的皇家建筑背后不仅承载着六百年的历史记忆,更隐藏着明清宫廷不为人知的隐秘生活细节。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的全新力作《故宫生活志》,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厚的文献资料,带领读者走进故宫的隐秘角落,品明清皇家的生活百味,赏故宫诗意之美。
故宫“打卡”宝典
讲述故宫的科学与人文内涵
2004 年,刚毕业的周乾被“招入宫中”,加入了古建部太和殿大修工程。如今,他已经在“宫里”待了二十一年。从故宫古建筑入手,周乾的研究兴趣逐渐扩展到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故宫是一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大宝库,古建筑背后蕴含着丰厚的历史信息:不仅事关建筑本身的科学原理,隐藏在建筑细节背后的古人智慧、历史变迁、文化蕴含,是更引人入胜的东西。”这部《故宫生活志》,就是周乾数年来研究故宫历史文化的心血之作。
周乾的科普有点“另类”,他擅长以科学视角解读故宫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例如,没有现代音响设备,畅音阁大戏楼戏台上的声音为什么能传得那样远?故宫里珍藏的手持小风扇,是怎么转动的?故宫的“地暖”是怎么取暖的?冰窖里的冰化了怎么办?到了夏天,紫禁城里的“特大蚊帐”是怎么搭建起来的?在《故宫生活志》中,他以通俗生动的笔调,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科学严谨的分析解答。
《故宫生活志》
庄严宏伟的故宫,明清帝王执政、生活之所在。红墙之后,帝王家的衣食住行,既有常人难以想象的精致奢华,又有与普通百姓相似的一面。本书以故宫为叙述主体,采用史料及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起居、饮食、行乐、节俗为线,结合300余幅故宫实地建筑摄影和珍贵文物、历史档案图片,解读明清宫廷生活的种种细节,描绘恢弘神秘的紫禁城画卷,全方位还原真实的明清宫廷生活。
“有点轴”的写作风格
澄清对故宫的“误读”
作为故宫学研究院中的一名学者,周乾也以向公众澄清网络上以讹传讹的“误读”为己任。例如,偌大的紫禁城里,真的找不到一个烟囱吗?在书中,周乾澄清:“紫禁城中并非没有烟囱,在坤宁宫背面就有一个,那是萨满教祭祀时煮猪肉用的排烟道。但除此之外,紫禁城中的确没有其他烟囱。”再比如,雍正帝真如他所言,是“滴酒不沾”吗?周乾从史料和图档资料中找到了答案:“雍正帝不好酒,但并不反对饮酒。他和父亲康熙帝一样,更看重酒的养生保健作用。”
他坦言:“我的治学风格有点‘轴’,不喜欢人云亦云,网上传得多的内容往往会引起我的质疑和关注。凡事要有证据。对于任何传言,要么有史料证据,要么有现场调查证据,要么有实验分析证据;如果都没有,那么这个传言就是站不住脚的,我也不愿意写进书里。”
300余张珍贵图档
直观呈现宫廷生活隐秘细节
宫廷生活向来神秘,《故宫生活志》以起居、饮食、行乐、节俗为主线,以轻松幽默的笔调,讲述了宫廷中的趣闻轶事。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其丰富的视觉呈现。书中收录了 300 余张珍贵的高清图档,包括故宫实地建筑摄影、历史档案图片和文物特写,其中很多历史细节鲜为人知,部分图片亦为首次公开。内文采用纯质纸,全彩印刷,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揭示了宫廷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集阅读、收藏价值于一体。
下文为本书后记,作者周乾。
《后记》
故宫博物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荟萃地。作为一名学者,我愿意用心去写《故宫生活志》,以此来揭示故宫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这与我身在故宫内,常年受到故宫历史文化的熏陶密切相关。
2003年,我从北京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我接触的第一项古建筑工程就是太和殿百年大修。我的专业是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这个专业侧重于建筑结构的力学分析。由于当时院内力学专业人员很少,我很幸运地被派上了一线,负责对太和殿的结构安全问题进行科学评估,提出修缮加固方案。随后,我负责了故宫角楼、神武门、英华殿等古建筑的科学评估。在长期研究中,我注意到:故宫古建筑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力学稳固性;它们承载的艺术和文化极其博大精深;古建筑背后丰富沧桑的过往,是紫禁城历史文化的缩影,富含了无穷魅力。逐渐地,我开始关注古建筑蕴含的古代智慧,对故宫古建筑认识的升华,为本书写作提供了动力源泉。
我在故宫古建部工作了十年,主要从事故宫古建筑的科学分析工作。2013年,因单位学术研究需要,我从古建部调入了故宫学研究所,主要从事古建筑保护研究。
“故宫学”由郑欣淼先生提出,是一门关注故宫建筑、器物、文献、艺术、历史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我进入故宫学研究所以来,学术关注点已不限于古建筑,而在于故宫学的研究对象;关注内容也不限于科学分析,而是从科学到文化,从艺术到历史的方方面面。
2024 年 8 月,因单位学术规划需要,故宫学研究所与研究室合并,成立了故宫学研究院。作为故宫学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员,我专注于故宫学研究。在我看来,故宫是一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大宝库,是解读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部大辞典,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藏品、文献档案、宫廷典籍的荟萃地。这些文化宝藏,就是我在故宫这座大学校里学习、研究的主要对象。二十余年来的亲身体验和真切感受,为本书写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来源。
作为一名工科学者,我的治学风格有点“轴”。我不喜欢人云亦云,网上传得多的内容往往会引起我的质疑和关注。凡事要有证据。对于任何传言,要么有史料证据,要么有现场调查证据,要么有实验分析证据;如果都没有,那么这个传言就是站不住脚的,我也不愿意写进书里。另外,摆事实、讲道理,一条一条地说出来,讲究逻辑,这也是工科思维影响下的治学风格。对故宫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解读,不仅应科学真实,而且要通俗易懂,条理分明,这样才有助于读者理解,更有利于故宫文化的传承。
我在故宫工作的时间越长,越能感受到其中的无穷魅力,越能发现自己认知的有限。囿于学术水平,对明清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尚不能一一道尽。在后续的研究中,我将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论证,解读好故宫富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并根据读者朋友们提出的真知灼见不断去完善,为读者呈现更多优秀的历史文化读本,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周乾
二零二四年十二月
文 王雅静
编辑 韩哈哈
资料提供 人民文学出版社
网址:《故宫生活志》:赏故宫诗意之美 https://zlqsh.com/news/view/46343
相关内容
《故宫生活志》:赏故宫诗意之美“故宫摄影第一人”出书,透露故宫雪景独家拍摄路线
许志领-献礼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
中央民族乐团“故宫之声”主题音乐会在故宫首演
故宫新展汇聚中外园林艺术之美
故宫春韵,时光鎏金,周大生经典诠释东方美学
跨越世纪的文明对话:故宫博物院文创活动亮相纽约联合国总部
拱墅区听障艺术家工艺作品亮相故宫
故宫文华殿上演“动物总动员”
响应2025国际博物馆日主题 故宫文化产业以创新诠释博物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