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文字看《诗经》:礼乐交织的人生智慧与治国之道

发布时间:2025-08-13 05:02

历史文化中的智慧:中国古代的节俭之道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趣味分享# #历史文化分享#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涂竞玉

南山图书馆的午后,两千五百年前的“关关雎鸠”仿佛穿越时空,与听众同频共振。日前,深圳市佾礼佾舞文化研究院创始人游锦亮,在“《诗经》与礼乐——看见《诗经》”的主题讲座中,为听众推开周朝礼乐世界的大门。她结合当下,用生动鲜活的解读揭示《诗经》中的人生智慧与治国之道。

风雅颂的多维解读

《诗经》收录了305首诗歌,从形式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游锦亮从地理维度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解释了什么是“风雅颂”。

她表示地理维度上看,颂代表天子庙堂的领域,雅指京畿地区,风则涵盖十五国疆土,体现由近及远的“次第”格局。从艺术形式上看,风为歌(有乐器伴奏),雅、颂为舞(声乐、舞蹈、仪式等),“风雅颂”本质上是一套音乐歌舞体系。

礼乐与《诗经》的共生关系

在游锦亮看来,礼乐与《诗经》是共生关系。

礼,是建立关系的准则,体现“等级次第”。古人通过祭祀礼仪与天地自然相通,表达对宇宙的敬畏,而后演变为人际相处的规范。乐,代表不可伪饰的“真实”,是自然天成的和谐。“次第之礼”需要“乐”来平衡,避免滋生因等级差异带来的傲慢与隔阂。正如阴阳相生,礼是“可见的秩序”,乐是“无形的和谐”,二者共同指向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诗经》正是礼乐文化的生动载体。它并非单纯的文学文本,而是古代“寓教于乐”的重要脚本。“诗”提升文化素养,“礼”确立社会准则,“乐”回归本真天性,三者相辅相成,成就完善德性。

跳出《诗经》看《诗经》

《诗经》中“君子”一词出现180余次,开篇《关雎》便有“君子好逑”。游锦亮介绍了这一概念经历从“位”到“德”的价值转变:早期“君子”一词指拥有权力的贵族,西周时期强调“德位匹配”,至孔子之后,“君子”成为超越阶级的“道德标杆”,“君子如玉”就是一种外圆内方、谦卑坚定的理想人格。

接着,游锦亮通过具体诗篇,阐释了《诗经》中的礼乐智慧:

《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劳动场景,展现出“窈窕淑女”的美源于勤劳,印证了真实自然方为美的理念;"寤寐求之"则体现了君子勇于追求真爱的品格。

《鹿鸣》中“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宴饮场景,通过礼乐相和的氛围,诠释了“成人之美”“大方舍得 ”的君子之道,展现了古代礼仪文化与人际和谐的理想。

《周颂・武》中“嗣武受之,胜殷遏刘”的诗句,记载了武王伐纣至成王执政的历史,不仅成为《封神演义》的故事源头,更蕴含“止戈为武”的治国智慧,这正是周朝延续八百年的重要根基。

讲座结束,听众积极举手踊跃提问。被问及《诗经》在当代的意义时,她表示,“流传两千余年的《诗经》,其价值远不止于305首诗歌的总和。学习《诗经》,应跳出文本局限,从历史时空、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中把握其本质——它承载的‘以人为本’‘止戈为武’‘真实和谐’等生存智慧,至今仍是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

掌声响起,像是一次古今的回声——三千年前的礼乐歌声与今日的心跳,隔着时空,仍能共振。

(受访方供图)

网址:跳出文字看《诗经》:礼乐交织的人生智慧与治国之道 https://zlqsh.com/news/view/53072

相关内容

藏拙与扮愚:刘姥姥、薛蟠的社交、生存智慧(1)
孔子:智慧的传承者与中国文化的奠基者
孔子传奇人生:千古圣人的智慧之光
《论语》:穿越千年的智慧之光
穿越时空的东方哲学经典——《道德经》
名家 ▎王国灿:文化长河中的摆渡人
刘伯温的一首短诗,只有20字却写透人生百年,开篇就惊艳世人
丝织华章 非遗经纬织就国际时尚新篇
南怀瑾先生:仁之修养、佛之精神、道之高处
智永与《兰亭序》的生死守护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