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艺术是一切感情的表现”

发布时间:2025-08-17 12:04

艺术治疗也是一种现代的情感表达艺术手段 #生活乐趣# #生活情感# #情感表达艺术#

1938年,举办了人生中第一次个人画展后的蒋兆和以《什么是艺术?》为题写下:“艺术是一切感情的表现,一切生命的灵魂。”1985年,被沉疴重压于病榻之上的蒋兆和仍叹:“艺术之道,为促进人类之精神文明,伸正义,重感情,共同向上,方不愧人为万物之灵。”站在20世纪浩浩汤汤的历史浪潮中,蒋兆和对艺术最真挚的表达,从未偏离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情感力量的笃信。

蒋兆和的人物画创作毋庸置疑是20世纪中国画变革进程中的一座高峰,其笔底那些在抗战烽火中流离失所的苦难人民形象,总能引发人们的深切共鸣与历史怀想,堪称现代中国美术史中的经典作品。他于1943年完成的《流民图》更奠定了中国现代写实主义人物画的光辉顶点,被认为是20世纪伟大的人物画作品。

近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蒋兆和:属于我的荒草径”艺术展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办。此次展览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蒋兆和艺术展览,配合视觉技术、AI算法等辅助手段,深耕“艺术与科技”当代展陈思路,立体展现了蒋兆和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品83件。展览既彰显了深圳的科技艺术融合基因,也是对蒋兆和人文精神的当代续写。

在困顿中求索艺术之真

蒋兆和1904年出生于四川泸州,祖父和父亲均是清末秀才,成长于书香门第的蒋兆和自幼便学习传统书法与绘画。后因家道中落,难以维持生活的蒋兆和决意前往上海谋出路。独自闯荡十里洋场的蒋兆和刚满16岁,此间甘苦,难为外人道。蒋兆和自陈:“离乡闯荡于外,终日为生存而挣扎,困顿之余倍感凄凉,觉天地之大,似不容我。”

在上海谋生时期,蒋兆和先在先施百货公司照相部工作,主要负责广告画、橱窗美术设计等工作,后又任职新新、琦华百货公司,承担广告牌、美术字、月份牌、服装设计、装帧设计、插图设计等工艺美术相关工作。这段经历让蒋兆和深切体会到底层生活的艰辛,坚定了他以笔为媒、为底层百姓造像的决心。

随着生活渐趋安定,蒋兆和在工余时间潜心研习美术,并尝试通过创作表达更深层次的个人思考。1925年,他完成了油画处女作《黄包车夫的家庭》,同时期还创作了《苦役》《慰》《夜之幽曲》等装饰画作品。其中,《黄包车夫的家庭》与《苦役》尤为突出,是以现实主义手法揭示时代悲剧、叩问生命意义的早期呈现。

1927年9月,蒋兆和经商人黄震之引荐,结识了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徐悲鸿。在短暂的求教和交流中,徐悲鸿以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艺术主张,对蒋兆和产生了深远影响。1935年9月,蒋兆和辗转至北平,开设画室授徒,然而生活依然困顿艰辛。1938年他因战事被迫留在北平,受聘于京华私立美术学院,次年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素描老师。尽管这一时期,蒋兆和的创作尚未成熟,甚至还有在油画、水墨、装饰画、雕塑等媒介选择上的反复,但其艺术表达的核心主张已基本确立下来。

聚焦生命价值的创作之路

田园寥落干戈后(国画) 157×110厘米 1941年 蒋兆和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蒋兆和创作了《卖小吃的老人》《朱门酒肉臭》《盲人》《与阿Q像》《流浪小子》《田园寥落干戈后》《流民图》《爸爸永不回来了》等一批反映战争铁蹄下百姓苦难生活图景的画作。其中,尤以高六尺、长九丈的人物群像巨构《流民图》最具代表性。画卷刻画了一百多位深受战争灾难之苦的难民形象,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颇具感染力,他们的血泪、挣扎,以及对生的渴望与对命运的无奈,都透过蒋兆和细腻而深刻的笔触,如利刃般直击观者的内心。作品完成次年在上海展出时被日本人以借阅为由变相没收,此后杳无音信,直至1953年才被辗转找回。

小孩与鸽(国画) 88×66厘米 1954年 蒋兆和

1947年,蒋兆和在北平与徐悲鸿久别重逢,应徐悲鸿之邀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担任助教,此后长期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职。20世纪50年代,蒋兆和除了创作《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小孩与鸽》《母亲的希望》《给爷爷读报》《杜甫像》等为人熟知的作品外,将更多的精力置于国画人物画教学改革上。他先后发表多篇关于人物画造型教学的讲义和文章,改变了“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基础”的教学理论,力求以传统笔墨技法与“线条造型”为基底,创立一套兼顾中国画造型规律与科学精神的写实技法,以适应现代人物画的发展需要。

在艺术生涯的末期,蒋兆和以历史人物为主要创作题材,完成了《太白沉思》《李清照像》《悠然见南山》《司马迁》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古代文人肖像。此类人物创作因缺乏明确的形象依据,画家只能以心为炬,从古人史传诗文中揣摩风骨、体悟心境,因而笔墨意趣更为纯粹。这些作品不仅是其艺术语言的凝练,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经典从不为时代所困

有感于其艺旅之坎坷不易,此次展览以“属于我的荒草径”为主题,分为“漫步街头”“春望人间”“往还古今”“艺为人生”四个主题单元。展览一方面旨在呈现蒋兆和在推动中国画现代转型进程中所面对的曲折环境,帮助观众从个人视角贴近蒋兆和的创作历程与情感底色,以“荒草径”代指蒋兆和足下那条荒芜、崎岖,画家却执意要走的道路。另一方面,也指向蒋兆和画中那些在历史巨浪中难以自持、无力应对的底层人民,共同构成独属于蒋兆和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信息普遍呈现即时性与碎片化的当下,“经典”二字显得愈发珍贵。作为经典,其自身秉持的人性共鸣与历史价值从不为时代所困。在习惯快速阅读的时代,以多样化的视听手段唤起观者多维度、沉浸式的情感共振,是在当代展陈思路下重新建立深度阅读的可探途径。

尽管今日社会语境已与蒋兆和所处的时代迥异,但人性本真的光辉始终如一。当我们凝望那个初入繁华都市而观得人性最宝贵之价值的画家蒋兆和,其“师我者万物之形体,惠我者世间之人情”的艺术箴言在当代语境中依然能够焕发出新的力量。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2025年8月17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蒋兆和:“艺术是一切感情的表现”》

↓ ↓ ↓ ↓ ↓ ↓ ↓ ↓ ↓

网址:蒋兆和:“艺术是一切感情的表现” https://zlqsh.com/news/view/54236

相关内容

汪兆骞:为鲁迅温情的一面所感动
王兆鹏教授讲解“AI时代诗词欣赏与情景再现”
40岁戏曲博士京剧演员黄兆欣因病离世,戏曲界痛失全能艺术家
代表委员谈科技与艺术:“技术的难度”与“思想的密度”同等重要
表达对《人生切割术》和《黑镜》的喜爱,倾向于贴近现实的科幻作品
周信芳诞辰130周年|陈少云谈麒派艺术精神传承和演剧思想
京剧演员黄兆欣家中猝逝,年仅40岁,圈内悼念声不断
一周艺术人物|里昂双年展公布策展人,王冠英邵仄炯推新展
齐白石:一位跨越时代的艺术巨匠
叶兆言:阅读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