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也在阿拉伯大卖?埃及汉学家解密“破圈”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8 03:57

在阿拉伯国家,握手要从长辈开始 #生活常识# #礼仪文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赖镇桃 实习生邓芷琪 报道

2012年10月11日,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由此,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短短三个月后,埃及民众就在自己国家读到了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而且是地地道道的埃及语版本。译者不是中国的埃及语学者,而是埃及的汉学家哈赛宁·法赫米·侯赛因。

除了莫言的《红高粱》,这些年在中国大热的《许三观卖血记》《文城》《我的阿勒泰》等畅销书,都是经由哈赛宁翻译成阿拉伯语,再走俏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这些年来,他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已经达到30多部。

哈赛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出生在埃及南部的一个历史古城,从小就对同样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感兴趣。读大学后,他选择修读汉语言专业,所以练就了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平时都可以无障碍地和中国朋友用中文对话。后面会走上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道路,也是因为中埃在历史文化上拥有一些共同点——都是历史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都曾遭遇过一些磨难,但两国人民都有着贴近土地、勤奋、友好的底色。这些相近的文化基因,也是埃及民众阅读中国作品时,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原因之一。

哈赛宁这次来到广州参加南国书香节,也希望以后有机会为埃及人展示广东更丰富的文化。“很多时候,埃及人知道广州、深圳这些城市,都是因为这里的经济奇迹,工商业发展得非常好,还有不少埃及人来这里做生意。但是在活动上和广东的作家对话,我觉得岭南的饮食文化也值得挖掘。这两天已经收到了不少作家和出版社的邀请,回去我会把这些书都好好阅读下,挑选合适的做翻译,推介到阿拉伯世界。”哈赛宁谈道。

网址:中国文学也在阿拉伯大卖?埃及汉学家解密“破圈”密码 https://zlqsh.com/news/view/54470

相关内容

“汉语桥”中文比赛在多国举行
中国文学如何出海,他们如是说
印尼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举办“金蛇迎新春 欢乐闹元宵”文化游园会
“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在上外举办
视听大会破解网剧创作密码
200 亿!“古埃及文明大展”怎么做到的?
从眉山到世界 专家学者解码三苏与巴蜀的“双向奔赴”
全球汉学家聚首深圳腾讯 共探AI时代汉学发展
爱奇艺与埃及头部平台WATCH IT达成合作 助力中阿文化交流
贝克汉姆俩儿子被曝闹翻,和罗密欧的新女友有关,她曾跟大布约会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