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何要放走曹操?专家:不放他们就完了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尊称为‘卧龙’。 #生活知识# #生活智慧# #文学#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堪称最为人熟知的一场大战。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更让后世无数人津津乐道。书中描述曹操自官渡一战后,声势浩大,几乎一统中原;刘备与孙权则在南方谋求自保。然而,赤壁之战的爆发,使三国势力真正走向了均衡。赤壁一役中,周瑜的火攻、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以及诸葛亮的“借东风”,都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军事智慧。最终曹操虽拥兵数十万,却大败溃逃,只得仓惶北撤。就在这逃亡的途中,发生了著名的“华容道”故事,而诸葛亮为何“故意”放走曹操,也成为后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曹操兵败后,狼狈不堪地带着残部逃向华容道。按常理,这样的情况下若能斩杀曹操,天下格局就可能彻底改写。但曹操并未感到绝望,反而在逃亡途中屡次自嘲式地大笑。他讥讽周瑜与刘备未能善用战机,甚至认为诸葛亮并非传言中那般神机妙算——若真有智谋,必然会早早在华容道设下埋伏。然而,曹操的想法终究错了,诸葛亮早已料到其必经之路,于是派出关羽埋伏多时。按道理说,曹操此时已无力反抗,必然会被斩于马下。
然而故事的转折点就在于关羽。曹操曾在早年收留、善待关羽,对其有恩。此时在生死存亡关头,曹操动之以情、晓之以义,而关羽又是极重情义之人。在曹操苦苦相求之下,关羽最终心软,放他逃生。这看似是关羽的擅自主张,违背了军令,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却恰恰印证了诸葛亮的高远谋略。
为何诸葛亮明知此举可能影响天下大势,却仍旧默许曹操离去?原因有二。其一,诸葛亮深知天命所在。他推演天象,得出曹操并非此时此地可以殒命之人。既然天命如此,贸然强行杀之,只会徒劳无功。既然如此,不如将计就计,借机利用关羽与曹操之间的旧恩情。果然,关羽在情义难舍之下放走曹操,而诸葛亮正是通过这一点,让关羽心中始终存有愧疚感,今后在军中对自己更加听命,甚至全力支持。
其二,从大局来看,曹操虽败,但其势力仍然庞大。若曹操真的在华容道被歼灭,那么局势将瞬间改变。东吴的周瑜必会趁机扩张,将汉中甚至荆州尽收囊中。而当时的刘备势力羸弱,兵马不过万人,根本无法与东吴正面对抗。若失去了曹操这个共同的对手,刘备极有可能成为孙权下一个打击的目标。唯有放走曹操,保留三方势力的制衡,刘备才有机会在夹缝中生存,并逐步壮大自己的力量。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在诸葛亮的战略格局里,放走曹操并不是失策,而是一种高明的平衡之术。他不仅稳固了关羽对自己的支持,也为刘备势力的生存争取了宝贵的空间。专家们也常用一句话来总结此事:“若不放曹操,刘备就完了。”这句话道出了其中的深层逻辑——赤壁之后的华容道,实际上是诸葛亮为刘备未来称霸天下埋下的一颗伏笔。
网址: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何要放走曹操?专家:不放他们就完了 https://zlqsh.com/news/view/58007
相关内容
正午阳光《三国演义》选角:肖战演诸葛亮,张译雷佳音演刘备曹操《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被《三国演义》“丑化” 的名将曹真:真实的他,两次击退诸葛亮北伐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草船借箭,但历史上不是诸葛亮,而是这个人
从对手到朋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如何化解与关羽的矛盾的
三国演义中被忽略的三位谋士,他们比诸葛亮更早看清局势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神得不行,可真实史料里的他,到底是啥样?我还真挺想弄明白的。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执意杀魏延?别给演义骗了,其实另有真相
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历史为何选择了曹操而不是刘备?
揭秘真实华佗之死,《三国演义》毫无依据,看看曹操为何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