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风暖,高台眼阔:两首古诗词里的真意与豪情

发布时间:2025-09-06 21:55

中国古代诗词中,唐诗和宋词是两大高峰,如杜甫的《春望》、李白的《静夜思》。 #生活知识# #历史文化#

今天的两首诗词,一首是孟浩然在农家小院里 “话桑麻” 的田园闲趣,像一碗温热的米汤,熨帖着生活的褶皱;一首是王安石站在飞来峰顶 “望浮云” 的少年豪情,如一阵穿堂的长风,吹散了眼前的迷茫。

人生需要两种风景:既能在烟火日常里扎根,也能在高台远瞩中开拓。

这些藏在诗词里的生命姿态,古人早就为我们示范啦~

一、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孟浩然,最早收录在宋代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中,后被清代《全唐诗》收录为孟浩然的代表作。

创作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 年)前后,当时孟浩然科举失意后归隐襄阳,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诗题中的 “故人” 据清代学者考证为孟浩然的同乡好友,可能是一位隐居田园的隐士。

孟浩然一生未入仕,却与王维、李白等名家交好,这首诗正是他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此诗 “语淡而味浓”,将其列为田园诗的典范之作。

白话翻译

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家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村庄,青翠的山峦在城郭外倾斜延伸。

打开窗户正对着谷场和菜园,端起酒杯闲谈着农桑耕作的趣事。

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再来赏菊饮酒。

这首诗像一部 “乡村生活纪录片”,每个镜头都充满生活气息。

开篇 “故人具鸡黍” 的 “具” 字特别暖心 —— 不是临时凑合,而是特意准备的 “鸡黍”(鸡肉和黄米饭),古人认为这是待客的最高礼节,就像现在朋友说 “我给你炖了汤,等你回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的 “合” 与 “斜” 用得极妙,“合” 写出树木环绕村庄的层次感,像大自然给村子镶了绿边,“斜” 则写出山峦的自然走势,完全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最动人的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的细节。

打开窗户就看见谷场菜园,话题全是种桑养蚕、耕田织布的家常。

没有谈仕途功名,只有柴米油盐的实在,这种 “俗事里的真趣” 正是田园诗的精髓。

结尾 “还来就菊花” 的约定更妙,不说 “再见”,而是预约下一次相聚,把偶然的拜访变成长久的牵挂,像我们和老友说 “秋天摘橘子时我再来”,全是不加修饰的真心。

孟浩然的 “田园之约”

写这首诗时,孟浩然已近四十岁,刚刚放弃科举仕途,回到襄阳鹿门山隐居。

他厌倦了长安的官场应酬,反而在乡居生活中找到了心灵归宿。据说这位 “故人” 是他年轻时的同窗,后来归隐务农,两人常以诗酒相酬。

那天赴约时,孟浩然沿着村路走来,远远看见绿树环抱的村庄,老友已在门口等候。

席间两人对着田园风光饮酒闲谈,从春耕说到秋收,从桑麻讲到菊花。

孟浩然喝到兴头上,脱口而出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老友立刻回应 “我把东园的菊花都留着,就等你再来”。

这种没有功利目的的交往,让失意的孟浩然倍感温暖。

后来他果然重阳再访,还写下《秋登兰山寄张五》记录这段情谊,可见一次农家小聚,竟成了诗人生命里的光。

二、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最早收录在《王临川集》中,创作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 年)夏天。

当时 30 岁的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返乡,途经杭州时登上飞来峰所作,是他早期政治抱负的集中体现。

诗中的 “飞来峰” 一般认为是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的飞来峰,山上有应天塔(又称千寻塔)。

此时的王安石虽初涉宦海,却已胸怀改革大志,这首诗被学界视为他后来推行新法的精神宣言。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评价此诗 “以登高望远寄寓政治豪情,展现了改革家的胸襟气魄”。

白话翻译

飞来峰上矗立着高耸入云的宝塔,听说在塔上鸡鸣时分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害怕层层浮云遮挡我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这首诗像一篇 “青年宣言书”,字字都透着昂扬的锐气。

开篇 “飞来山上千寻塔” 用夸张手法写塔高,“千寻”(古代八尺为一寻)极言其高,实际是写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闻说鸡鸣见日升” 化用《玄中记》“天鸡报晓” 的典故,不说 “日升闻鸡”,而说 “鸡鸣见日升”,暗喻自己要在时代破晓时大展宏图。

后两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是千古名句,充满哲理力量。

古人常用 “浮云” 比喻奸邪小人或眼前困境,王安石却反用其意,说 “不畏”—— 因为站得高,所以看得远,不怕暂时的遮蔽。

这不仅是写景,更是政治宣言:就像现在年轻人说 “不怕困难,因为目标明确”,千年之前的王安石早已用登高的体验,说出了突破困境的秘诀。

清代评论家指出,这两句与王之涣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异曲同工,但更添政治豪情。

王安石的 “登高之志”

写这首诗时,王安石正值壮年,刚刚在鄞县完成水利改革试点,积累了实践经验。

他站在飞来峰顶,望着晨光中的杭州城,想起在鄞县看到的民间疾苦,更坚定了改革的决心。

此时的北宋积贫积弱,士大夫多沉溺享乐,而王安石却已看到社会症结。

据说他登山时遇到一位老僧,老僧告诫他 “山高风大,小心失足”,王安石却笑着回答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清路”。

这句对话恰好成了诗的注脚:“不畏浮云” 既是不畏惧保守势力的阻挠,也是不被眼前困难迷惑。

诗中蕴含的 “高瞻远瞩” 精神,后来化为他推行新法的勇气。

尽管变法最终失败,但 “身在最高层” 的视野和担当,让这首诗超越了个人抒怀,成为所有追求者的精神旗帜。

多年后,他还在《商鞅》诗中写道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与这首诗的豪情一脉相承。

今天的两首诗词,一首是孟浩然 “绿树村边” 的田园真趣,教会我们在日常中品味温暖;一首是王安石 “飞来峰顶” 的登高豪情,激励我们在困境中保持视野。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既能低头种好眼前的 “桑麻”,也能抬头望清远方的 “日出”。

你有没有过 “把酒话桑麻” 的温暖时刻?或者 “不畏浮云” 的坚定瞬间?

网址:田园风暖,高台眼阔:两首古诗词里的真意与豪情 https://zlqsh.com/news/view/60164

相关内容

蚂蚁庄园:宋词豪放派苏辛指的是哪两位代表人物?苏轼和辛弃疾还是苏辙和辛弃疾
陶渊明最豪放的一首诗,6句就有4句千古流传,迷茫人看清人生真谛
元代诗人的一首小词,短短六句,风格清新,颇有唐人绝句的意境!
笔耕不辍乐写“诗意人生”!潍坊两人获评“齐鲁诗词名家”
诗意江城:梦生诗词春意盎然
清初诗人彭孙遹的十首诗词,愿得相看成白首,风情长遣两心知
苏轼:豪放派词人的宗师,乌台诗案贬黄州修“东坡”自耕
郑唯石书法《沁园春·雪》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写下一首千古名篇,一首词写尽五千年沧海桑田
林黛玉为何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一首诗词,展现其强烈的情怀与抗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