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浴血和平》为什么跑赢国庆档?
为什么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因为它和我们赛跑。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轻松日常笑话#
《志愿军》系列拍到第三部,这场跨越三年的银幕之约,也恰好与抗美援朝战争的时长相呼应,成了一场独特的家国情怀观影仪式。经过了三部电影的磨合,导演陈凯歌和编剧张珂可谓渐入佳境,在《志愿军:浴血和平》中找到了宏大叙事和人民史观的绝佳平衡。
编剧张珂,曾以《南京照相馆》对人物的细腻勾勒历史惊艳了暑期档的观众。他向来擅长在宏大叙事里找“小切口”,即便面对抗美援朝这样的史诗题材,也没丢了对人的关注,更守住了扎实的历史观。
而有了扎实的剧本,最擅长指导演员和用镜头语言诗意抒情的导演陈凯歌,也得以在有条不紊的叙事之外把抒情做到了极致。两者的珠联璧合使得整部电影既有全景式的历史复现,又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点映时,我从周边观众的抽泣声和反馈看,这部片应该是国庆档毫无争议的票房冠军了。除去票房反馈不说,这部片也应该是今年最的战争题材电影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就在于,这部电影在庞杂的历史脉络中,找到了清晰的故事线索。这段历史涉及的事件人物众多,747天的谈判,多场战役,多方博弈,在叙事上难度极高,但影片完成得极其漂亮,一文一武,张弛有度,人物在文戏和武戏两条脉络中巧妙穿插,事件丝毫不乱的同时,把众多的人物都写得有血有肉,有人物弧光。
作为少见的详细展现“和谈”的战争片,电影从1951年7月朝鲜停战谈判筹备讲起,到1953年7月板门店签字结束,用两年时间跨度,串起了“边打边谈”的双线故事。片中的两条线,一条在谈判桌,一条在战场,看似毫无交集,却处处相互支撑。
谈判桌上,747天的拉锯战被拍得张力十足:美方数次挑衅阻挠,我方寸步不让。李克农作为幕后指挥,在对峙时递上那张写着“不动如山”的纸条,和中方一夜之间翻译校订几万页美方材料的严谨,把“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态度立得稳稳的。电影用真实的谈判细节,展现中国既有“肯谈”的格局,也有“能打”的底气。
战场线则完全是另一种质感,每一场战役都在讲“胜利的代价”。枫川里高地的拉锯战、美军细菌战的残忍、坦克大战的极限碰撞,尤其是上甘岭战役——3.7平方公里的土地,承受着超过二战最高水平的炮火,山头都被削低两米,“范佛里特弹药量”的恐怖,通过镜头里焦黑的土地、嵌满弹片的岩石,直直地撞进观众心里。战争的惨烈,中美双方的军力差距之悬殊,两军的作战策略,都展现得明明白白。
其次,在讲好故事的前提下,导演和编剧花费了大量的笔墨讲述了战场上不同的人物,他们的家庭,以及他们对和平的向往。
用胸膛堵住枪眼的特级英雄黄继光,不仅是课本里的名字,还是攒钱买墨水学写字,想给母亲寄家书,牺牲前说“别告诉我娘”的21岁小伙。军事警察排长姚庆祥在中立区遇袭时,坚守中立区不开枪的原则,用生命向世界展现出“中国人讲信用”的坚守,与此同时,电影也展现出英雄捡起“和平鸽眼睛”红石头的童稚,他牺牲时只有23岁,也是一个想拥有一张照片的男孩。
还有那些“不穿军服”的人。赵安南往返前线后方100趟送物资,史光明化身“人体扳手”硬扛18列火车,护士张娟毫不犹豫给战士吸痰,吴本正拿着图纸改良武器——这些后勤保障人员的生动细节和感人故事,让观众看到,胜利不只是前线冲锋的结果,而是无数人托起来的。
这些人物能立住,还靠“以物传情”的细节,而陈凯歌导演则用诗意的镜头,让这些细节有了更绵长的力量。除了将前两部电影中的钥匙、象棋、红旗、水果糖、小花这些代表着美好事物的物件延续到了第三部外,导演还运用了新的物件来营造诗意和抒情。
贯穿全片的和平鸽,从谈判时几次被冲散,到停战协定签署后天空中飞过的真实鸽群,它既是全体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也是整个民族在战火中坚守的信念。
两张照片的对比也让人感动:一张是晚清官员签不平等条约时的低头哈腰,一张是我方代表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的腰杆笔直。简单的两张照片,背后是半个世纪整个民族浴血奋战换来的和平。
而那把象征着“回家”的钥匙,从最初战士们对故土的眷恋,到影片结尾志愿军遗骸归国时被郑重交接,跨越时空的“归家”承诺,影片结尾11位亲历战场,平均年龄90岁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和他们手捧着的永远年轻的战士照片,不需要一句多余的台词,就让我们意识到这份用年轻生命换来的和平,份量有多重。
整部电影最戳人的,还是藏在历史背后的家国情深。李家三口的聚散离合是穿起三部电影的情感线。妹妹李晓和哥哥父亲因战争分离,又在战场短暂相聚,战火夺走了父兄的生命,和平后,她又带着父亲和哥哥的遗物回家,并且一直没放弃寻找父亲遗骸的执念,这种家庭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相互映照,构成了影片对战争的多重视角,也让观众在宏大叙事之下找到了共情点。
此外,片子多处错位的亲情描画,也直击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翻译组长林月明作为谈判桌上唯二的女性,忍受着病痛,不卑不亢地面对美方挑衅不卑不亢,支撑她看到和平的是信念和家人的牵挂;李晓从一心回战场复仇到坚守翻译工作的转变中,林月明成为了她没有血缘却有共同信仰的姐姐和母亲,两人互相陪伴一起工作的戏份,没有刻意煽情,却写尽了女性在战争中的坚韧与温柔。
吴专家将所有的柔情都寄托在了寻找战友张孝恒的弟弟张孝文身上,两人在坦克中并肩作战发展出的兄弟手足之情,同样也无关血缘,而是由共同的信仰凝结成的,这种兄弟情同样十分动人。
作为三部曲的终章,《志愿军:浴血和平》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部片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忠实复现。还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英雄群像,以真挚的情感连接了历史与当下。它既是对无数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们的深切缅怀,也是对和平的无比珍视。
影片让观众明白,我们今天的和平,是用英雄生命浴血奋战换来的,这份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网址:《志愿军:浴血和平》为什么跑赢国庆档? https://zlqsh.com/news/view/64561
相关内容
《志愿军:浴血和平》定档9月30日,展现747天停战谈判志愿军终章张子枫台词引观众泪崩,原型蒋昭瑜故事更揪心
陈凯歌执导志愿军主题曲MV上线,影院热映中
韩国老兵谈起中国志愿军:我们只能逃跑,不然就是死
2025年国庆档10部新片,成龙和邓超争冠军,黄渤新片或是大黑马
《志愿军3》首日夺冠,黄渤新片9小时票房仅267万,成本超2亿
吕家寨军民浴血冲锋抗敌
当年老美武器甩了咱们两个时代,志愿军如何打赢?此战给出了答案!
主创团队走进空降兵部队!中国空降兵
731上映5天票房超12亿 业内:热度将持续到国庆档 国庆档整体值得期待 | 一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