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细读:薛宝琴聪明可爱,为何三番两次当众撒谎?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经典女性形象。 #生活知识# #生活智慧# #文学#
薛宝琴是一个又聪明又伶俐又可爱的女孩子。
贾母刚刚见面就让王夫人将其认作干女儿,而且执意让她跟自己一起安睡。林黛玉、贾宝玉和众姐妹甚至认为她比薛宝钗还要出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大小姐,竟然先后三次当众撒谎。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宝琴第一次撒谎。
众人一起出谜,薛宝琴作了十首怀古诗,名为怀古,实则悼今,内中隐藏了十件物品,其中《蒲东寺怀古》、《梅花观怀古》两首诗作,被薛宝钗看出端倪:
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薛宝琴的这十首怀古诗,乃是《红楼梦》一大谜案,至今未有定论,此处暂且不论。
单从薛宝钗、林黛玉两人的话中,我们可以知晓,薛宝琴的《蒲东寺怀古》、《梅花观怀古》乃是根据《西厢记》、《牡丹亭》创作的,而这两本书在当时属于禁书,是“移人心性”的杂书,故而薛宝钗建议将这两首换掉,林黛玉却觉得无伤大雅。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薛宝琴第二次撒谎。
众姊妹前来暖香坞看惜春画大观园,期间大家复商量起做诗社之事,薛宝琴滔滔不绝,讲了一个“真真国女孩作诗”的故事:
宝琴笑道:“我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有人说她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因此我父亲央烦了一位通事官,烦她写了一张字,就写的是她作的诗。”
就在大家纷纷感慨无缘一见时,林黛玉却一眼看出薛宝琴是在说谎:
黛玉笑拉宝琴道:“你别哄我们。我知道你这一来,你的这些东西未必放在家里,自然都是要带了来的。这会子又扯谎,说没带来。她们虽信,我是不信的。”宝琴便红了脸,低头微笑不语。
《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琴第三次撒谎。
林黛玉写了一首《桃花行》,众姊妹正在欣赏,贾宝玉中途赶来,薛宝琴称这首诗是自己写的,但贾宝玉却非常肯定是林黛玉所写。
宝玉看了(《桃花行》),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因问:“你们怎么得来?”宝琴笑道:“你猜是谁作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笑道:“现在是我作的呢。”宝玉笑道:“我不信。”
宝琴笑道:“所以你不懂。难道杜工部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锭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众人听说,都笑了。
薛宝琴的三次撒谎,看似闲笔,细细品来,其实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更有嚼头。
薛宝琴的第一次撒谎,乃是文学创作层面的“撒谎”;第二次撒谎,则上升到处世哲学的层面,为彰显个人才华,假托“真真国女孩”,既展示了自己的博学多闻,又不显得刻意;第三次撒谎,表面上开玩笑,其实更像是测试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
不过,从薛宝琴的家庭出身来看,她的三次“撒谎”另有深意——当众“撒谎”,是商贾世家的底色。
薛家是皇商,做生意走南闯北。在商场上,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当包装商品、讲个好故事吸引顾客,这些都是基本技能。
薛宝琴从小跟着父亲走遍四海,这种商人思维早已深入骨髓:写诗时借用禁书内容,好比商人懂得“借势营销”;编“真真国女孩”故事,就像商人给商品编个吸引人的来历;跟宝玉开玩笑,更像是深谙人际交往中的幽默技巧。
在那个“士农工商”等级森严的社会,商人地位虽低,却最懂得变通和适应。薛宝琴的“撒谎”,其实是在商人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的生存智慧。
掩卷深思,薛宝琴的三次“撒谎”,看似是小姑娘的机灵把戏,实则藏着值得职场女性品味的智慧。她告诉我们:在复杂的职场中,纯粹的“老实”未必是最佳选择,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运用策略、展现自我,是一种更高级的生存能力。
张爱玲所说:“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
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运用策略表达自己,在规则与个性间找到平衡——这既是生存之道,也是绽放自我的智慧。
网址:红楼梦细读:薛宝琴聪明可爱,为何三番两次当众撒谎? https://zlqsh.com/news/view/65395
相关内容
琉璃世界的异乡人:薛宝琴《红楼梦》叙事裂缝的诗性寓意《红楼梦》:为何红楼梦的主题会多元化—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原创为何《红楼梦》在清朝被禁?你看薛宝钗原型是谁?隐喻太精妙!
为何《红楼梦》碾压其他三大名著?揭秘它不可撼动的密码!
薛宝钗身上这两点,难令男人心动,难怪宝玉不喜欢她
薛宝琴的诗,“不在梅边在柳边”,暗示了怎样的结局?
明月梅花一梦,薛宝琴最后嫁给梅翰林了吗?
《红楼梦》细读 100个话题深度解读(01)
红楼梦里三次写中秋节的暗喻,你读懂了吗?
《红楼梦》里精彩的地方太多了,可以拿来细细品味,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