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从“杏坛”到“讲堂”

发布时间:2025-10-14 20:43

陶艺课堂:从基本形状到复杂器皿的制作 #生活技巧# #手工DIY技巧# #陶艺DIY#

文|王方晨

我的母校——曲阜师范学校,办学一百二十周年了。1905年,曲阜县官立四氏初级完全师范学堂,在孔庙之侧应运而生,这就是母校的前身,现在叫作济宁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四十二年前,我第一次走进母校,做了件很小的事,却令我回想起来,非常自豪。从隔壁的阙里街上,我买了本书,一本只有半个巴掌大的红色塑料皮“小书”,叫《论语》。

后来,这本“小书”被我写入长篇小说《公敌》,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关节。主人公以此为起点,一步步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为什么我会买这本“小书”?就因我是曲阜师范学校的学生,不可不读《论语》。这本“小书”被我详加注释,空白处写得密密麻麻,虽在毕业后遗失,但我相信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早已悄悄渗入了一位年轻师范学生的血液。

正因有了在母校的三年求学,因这本掌心大的“小书”,也才有了四十二年后的今天,我即将发表出版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天地生生》。

写作《天地生生》这部新长篇,旨在以文学的形式,在文化地理上锚定中华文明的精神原点,解码儒学基因,探讨儒家思想在孔孟之乡——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区的创造性转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解构,形成新儒家文学的表达范式。

从1987年我写第一部中篇小说《林祭》,我就格外注重文化反思。毫无疑问,这如同本能的写作,来源于我在母校三年所接受的文化熏陶,而且这也已经成为我书写新儒家文学的优势。

对中华传统文化保持关注的当代作家中,我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不但长期保持高度关注,且成长于儒家文化的腹地。现在,我来到母校。穿越时空,不过咫尺之遥,似乎还能听到从“杏坛”飘来的阵阵读书声。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谓之易。作为儒学的核心,“生生”哲学在时代发展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从“杏坛”到新时代母校的“讲堂”,并不是地理空间的迁移,而是一场跨越两千五百年的文化基因传承,是一次传统教育智慧的现代性转化,是古老的“生生”哲学观念与现代思想相结合,从而获得的新的生命力。

“生生”的世界观,同样催生了我的文学创作,塑造了我的生命。

站在曲阜师范学校办学一百二十周年的历史坐标上,我们更能触摸到一所学校的精神脉搏。

一百二十年前,世上有了扎根孔子故里的母校。一百二十年后,我已不再是三十九年前单纯的师范毕业生。斗转星移,生生不息。走出母校校门三十九年,我一直谨力走在自我更新、创造未来的路途上。而从“杏坛”到“讲堂”,母校的发展之路也越来越清晰地映射出了一条鲜明的精神脐带,体现着儒家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的价值重构。

春秋时期,杏树之下,孔子聚众讲学,以文化人,以德育心,成为中国教育的原初象征。记得我刚刚踏入母校校门,还买了另一本书,曲阜的旅游手册。书中最美的一幅图片,就是金黄的银树叶映衬下的“杏坛”。

古老的“杏坛”,一朝变成了“讲堂”,那是现代师范院校的教室,承载着培养“未来教师”的使命。

在当代中国,母校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她自诞生之日起,便将“杏坛”的文化根须,深扎进校园土壤。儒家文化的种子,早已随着代代教学,融入了学校的血脉。实际上,儒家文化为母校的师范教育注入了最本真的文化基因。

我写作长篇《天地生生》,看重的是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完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力图在守护文化根脉与拥抱现代文明间寻找平衡点。在这个意义上,母校一百二十年的发展,也充分印证了儒家文化在现代师范教育中的“活态转化”。

一百二十年来,母校培养了无数的优秀师范生。他们传道授业,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还有大批学生,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为母校赢得了巨大声誉。

从“杏坛”走来,莘莘学子在母校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这种将个人成长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的价值观,正是儒家“经世致用”精神在当代最有力的传承。从“经世致用”到“教育报国”,母校的教育重构了知识与责任的联结。

从“杏坛”到“讲堂”,是一条用文化铺就的路;从“传统”到“现代”,是一项因传承而生动的事业。纪念母校办学120周年,既是为了记住过去,更是传承教育使命之“本”,为了看清来路,明晰去路。

只有通过传统智慧之“魂”的转化,让古老的文化基因与现代教育需求对话,才能释放出跨越时空的活力。

天地生生。儒家文化底蕴不是母校的“特色标签”,而是她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是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密码”。

母校办学一百二十周年,不能算短了。而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更需要珍惜儒家文化底蕴,以师范使命为魂,让“修己安人”的师德更醇厚,让“有教无类”的胸怀更宽广,让“经世致用”的担当更坚实。

网址:写作|从“杏坛”到“讲堂” https://zlqsh.com/news/view/65903

相关内容

省写作会会长胡伟作客广工博雅讲坛:阅读与写作改变人生
红楼梦:作者写娇杏这个丫头的目的是什么?
从庙堂高朋到市井故交:困顿惠州的苏轼,何以友圈无壁垒?|东坡大家讲
从文韬武略到风物悲欢,阿来细讲范成大与陆游蜀中诗交
普及文博知识 赋能文化教育 “方泽文博大讲堂”启动
胡杏儿老公回应被指夜店揽女,称照片角度非常误导,胡杏儿胡定欣李施嬅点赞支持
张大千:从仿作骗行家到泼彩震世界,画坛顶流的逆袭之路
于丹为什么会从曾经的“神坛”跌落?
业内大咖云集湾区 艺术讲堂精彩开讲
与 胡杏儿 重新诠释罗飞与孟芸的BE结局,将其改写为皆大欢喜的HE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