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180场活动,行知读书会守住阅读的温度
家庭读书会:挑选适合各年龄段的书籍,定期举行家庭阅读会,共享阅读体验。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亲子生活互动# #家庭娱乐互动#
10月18日,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纪念日当天,诞生于上海大场镇的行知读书会迎来七周年庆典。庆典不仅通过影像展回顾行知读书会七年历程,还发布了读书会的全新项目“行知新书荟”,未来每季度将联合上海人民出版社精选经典畅销书,为读者筛选优质内容。
从“泥地旁的读书会”到市民“文化充电站”
七年前的大场园区,朗香公园还是一片泥地,文娱设施匮乏。201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大场镇与阎华工作室携手,在这片浸润这陶行知“知行合一”精神的土地上,种下了行知读书会的种子。
“最初每次办活动,都要费很大功夫邀请嘉宾和观众。”主持人阎华在现场感慨。如今,读书会已成长为集阅读、赏艺、行走于一体的市民修身基地:既有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分享《繁花》里的上海记忆,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缂丝技艺;也有“行走大场”实地探访陶行知办学旧址,“文博淘宝”走进上海博物馆解码文物故事。
近200位嘉宾的专业分享与4000多位粉丝的热情参与碰撞出火花,江南文化季的雅致、红色阅读季的厚重、古典音乐季的悠扬,让读书会成为市民家门口的“文化充电站”。不少老粉丝感慨:“从线上听名师讲书,到线下跟着读书会走江南,在这里不仅读了书,更读懂了生活里的文化味。”
从“听众”到 “同行者”的温暖蜕变
庆典现场,三位“行知同路人奖”获得者的故事感动了观众。他们中有带着7岁女儿坚持参与的妈妈,有从10岁少年长成高中生的“老粉丝”,还有从读者转型为分享嘉宾的译者,每一段经历都藏着与读书会的深厚联结。
现场坐满观众。
“2022年,我从大场图书馆的小书友那知道了读书会,第一次来听的是‘大美东方季’,讲汉服和二十四节气。”读者张婷带着女儿几乎每场必到,女儿亲手用橡皮泥捏的蛇年新春祝福造型泥塑至今还被工作人员珍藏。“孩子心很细,做完就说‘妈妈,能不能送给阎华老师’,我觉得该鼓励她这份心意。”
从宝山民办华耀宝山学校到复旦附中,17岁的王亦晨用“第二个课堂”形容读书会:“在这里听《红楼梦》讲座,和课堂上老师讲的角度很不一样。老师会讲贾宝玉人物形象,黛玉和宝钗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但在行知读书会,嘉宾讲的是大观园里植物的生长特点、建筑布局,这是课本上没有的角度。行知读书会拓宽了我的认知。”
王亦晨认为行知读书会是他的“第二课堂”。
读者周老师作为外企企业传播负责人,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德国著作《成为母亲的历程》,并主动提出到读书会分享:“行知读书会的活动规律、内容多元,嘉宾水准高。第一次来听阎华老师主持的《爵士时代》分享,作为上海人特别有共鸣,现在我也想把自己译的书带给更多人。”
周老师从读者转变为分享者。
200余位嘉宾如灯塔般照亮文化路
七年里,200余位嘉宾走进读书会,带来的讲座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天,“最诗意嘉宾”方笑一、“最长情嘉宾”合唱组合“力量之声”、“最新锐嘉宾”史博伟、“最全能嘉宾”于立、“最优雅嘉宾” 葛灏五位 “行知最嘉宾” 获颁“行知灯塔奖”,他们的分享里满是与读书会的独家记忆。
“行知读书会一周年时,阎华老师打电话让我来,一晃六年过去,这里的听众‘黏着度’特别高。”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方笑一现场引用乾隆诗句“最是一秋诗意多”寄语:“读书会成立在秋天,七年收获了听众、讲者和文化传播的成绩,这份‘秋实’特别珍贵。”
方笑一获“最诗意嘉宾”。
作为读书会主题歌《爱满天下》的演唱者,“力量之声”组合从策划阶段就深度参与,如今还在大场设立了工作室。“在这个时代,信息不难找,难得的是有人引领你成为有见解的人。” 成员志达看着现场熟悉的面孔感慨:“看到有30万人次参与,我们眼睛都湿了,这正是陶行知‘润物细无声’的精神。”
“力量之声”组合
音乐剧演员史博伟则分享了读书会对创作的启发:“上次来分享海派音乐剧创作过程,之后我们团队专门开会复盘,读者的反馈对我们的音乐剧进入商演帮助很大。这不只是我们输出知识,更是相互成长。”
AI 浪潮下,读书会的新使命
上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在大场创立山海工学团,在这里留下“知行合一”的人文底蕴。如今大场镇不仅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更有蓬勃的科创活力。当天,天域光联、芬创科技、政飞电子三家落地大场的科创企业负责人登台,分享“科技创新与知行认知的融合”,让“行知精神”有了新解读。
当下,在高科技的助力下,阅读在新的时代中已经发生了深刻改变,同时又以新的方式影响世界。华东师大传播学院院长王峰现场围绕AI浪潮的话题与观众展开互动,随后他向大家展示了他团队新开发的小说创作大模型,分享该大模型如何进行长篇写作,具象呈现科技对写作的改变。
华东师大传播学院院长王峰分享如何用AI创作。
面对“AI会取代作家吗”的疑问,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给出了定心丸:“AI的情感颗粒太粗,不会推理、缺乏创造性。就像大家宁愿看人类下棋犯错误,也不愿看AI的完美操作。老舍、巴尔扎克作品里的人性丰富性,是AI永远替代不了的。”
活动尾声,力量之声再次唱响《爱满天下》,熟悉的旋律里,嘉宾与读者共同合影。从泥地旁的小众读书会,到辐射宝山、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品牌,行知读书会用七年证明:阅读不仅是文字的传递,更是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时代的温暖联结。
网址:7年180场活动,行知读书会守住阅读的温度 https://zlqsh.com/news/view/66371
相关内容
推动全民阅读!“珠海在阅读”超150场活动亮相南国书香节雅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读书论坛,共筑阅读梦
山海书香启新程,烟台全民阅读聚力扬帆
首届乌镇阅读节水乡邂逅书香
世界读书日丨人均一年超10本!你达到上海平均阅读水平了吗
腾讯元宝接入微信读书与起点读书 搜索一键直达阅读场景
李国庆携手葫芦时刻,共筑深度阅读新未来
“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在绍兴启动
读《阅读不息》:你读过的书,是缝补自己一生的拼图
“新觉醒”重构新青年的精神坐标,《鲁迅的朋友圈》读书分享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