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养阳防寒,重在护足(节气与健康)
霜降后气温下降,注意添加衣物防寒 #生活知识# #季节变换#
更多精彩扫码观看
10月23日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王雷永介绍,霜降是秋冬交替的重要节点,此时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潜藏,寒气日渐增长。正如古人所言:“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此时早晚温差加大,寒意渐浓。中医认为,秋季属金、主肺,冬季属水、主肾,霜降正是从养肺过渡到养肾的关键时期,此时应注重护阳防寒、通络活血,同时调和脾胃、静养心神,为入冬做好准备。
霜降时节,寒邪容易从体表入侵。王雷永提醒,这不仅损伤阳气,还会影响气血运行,可导致四肢发冷、精神不振、腰膝酸软,甚至手足麻木等症状。因此,要注意防寒、养阳、护足、畅血脉。“其中,护足尤为关键。”王雷永说,中医认为,足部是阴阳气血之根,足三阴经分布在足部,寒邪最容易从脚底入侵,阻碍阳气运行,导致血脉不畅。尤其足部是气血运行的“末梢”,一旦受寒,不仅容易畏寒肢冷,还可能引起下肢疼痛、麻木等健康问题。因此,霜降护足,就是保护阳气、调养脾肾,进而守护全身健康。建议用艾叶、生姜、花椒、桂枝、苏木、红花等煮水泡脚,水温控制在38摄氏度左右,时间约15分钟,以帮助温通经络。
秋去冬来,自然界由“收”转“藏”。王雷永介绍,此时人体代谢也逐渐放缓,脾胃运化功能相对减弱,很多人会感到疲倦或手脚冰凉。此时,有人喜欢通过吃高糖、高脂食物来补身御寒,但中医讲“虚不受补”——如果本身脾阳不足、气机不畅,盲目进补反而容易内生湿热,加重痰湿、血糖或血瘀等问题。他建议,此时应注重“平补为主、以养代补”,日常多喝温水,饮食上少糖控脂,多吃健脾养阴的食物,如山药、莲藕、百合、银耳、萝卜、白菜等;也可适当食用羊肉、枸杞、桂圆、黄芪、党参等温补食材煲汤,但避免过于油腻辛辣。同时,保持情绪平和,心态宁静有助于顺应自然界“闭藏”的特性。
“霜降时节,还应注重‘动静结合’。”王雷永说,推荐练习中医导引养生法,如八段锦中的“两手攀足固肾腰”,通过拉伸和按摩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有助于温阳通络、调和气血,实现“以动助阳”的养生效果。
(责编:邢郑、孙娜)作者:王美华
本文分享自人民网科普频道,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网址:霜降:养阳防寒,重在护足(节气与健康) https://zlqsh.com/news/view/67028
相关内容
霜降时节养生重在温补阳气寒露:由凉转寒,敛阳防燥(节气与健康)
雨水时节话健康:专家解读春季养生与疾病预防
大寒:寒气逆极,滋阴养阳
白露:秋凉渐至,正宜润补(节气与健康)
雨水易生湿,重在祛湿邪
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健康防线从娃娃抓起
新研究:驱蚊剂和防晒霜并用或影响防晒效果
胃肠不适、晒伤多发?中医支招健康过“三伏”
跟着节气过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