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交织处,文明长歌起——观琼剧《黄道婆》有感
尊重彼此的差异,理解婆婆的生活经验和观念。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育儿生活经验# #婆媳相处之道#
去年因台风错过《黄道婆》在海口的首演,心中一直引以为憾。得知该剧赴约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我早早排开行程,带着期待走进剧场。看着坐满的观众,和陆续涌进加座的观众,我心生好奇,不禁自问,这个戏真有这么大的魅力?果然,两个小时的演出,让我心潮澎湃,那些细腻的情感表达、精湛的舞台呈现,以及深沉的文化内涵,在落幕之后依然久久萦绕心头。

平凡织女的不凡史诗
舞台之上,没有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不见才子佳人的爱恨缠绵,只有一根棉线,牵出了一位普通女性改写纺织文明的壮丽诗篇。黄道婆的故事之所以如此动人,在于它的真实可信——一个挣脱童养媳命运的女子,凭借技艺立身,以济世为志,在男权社会的夹缝中开辟出自己的天地。
序幕中,十四岁的黄四娘绝望投江的那场戏尤其震撼。“婆家砸了我的纺车,还要将我卖给老头做小妾。”这句哭诉如重锤击胸,道尽了封建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那台被砸的纺车,在剧中不仅是谋生工具,更是她生命意志的象征。这个细节为后续剧情埋下了重要伏笔,也让观众对这个角色的命运产生了深切共鸣。

崖州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在这里,她从“黄四娘”成长为“四娘阿姐”,学习黎锦、研究纺车,在宋五哥木工技艺的支持下,提出“三锭纺车”的构想。值得注意的是,剧中展现的技术革新并非灵光一现,而是长期实践积累的成果。“二锭纺车已做成,省工省本顶呱呱”——这些朴素的唱词背后,是技术迭代的真实轨迹,也让黄道婆的形象更加可信可敬。
文明互鉴的生动写照
剧中最打动我的,是黎汉民族之间那种自然而深挚的情谊。拜雅所织的那袭黎锦,为黄四娘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没有将黎族技艺据为己有,而是真正融入当地生活,认拜雅为“阿母”,与红莲结为姐妹。这种跨民族的交融,体现的正是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胸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当赵大昌提出高价收购“新弓车”时,王阿龙出于保护本族技艺的本能表示反对,而黄道婆却力主“献出新弓车”。她以“多少次阿母捐布助贫弱,未见阿爹来阻碍”说服对方,最终促成技艺外传。这一笔,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封闭自守,而在于开放共享。

黎族的“大弹弓”“脚踏轧花车”传入江南,与当地丝织传统融合,催生“乌泥泾被”的辉煌——这不只是技术的传播,更是文明的嫁接。剧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内部“多元一体、互鉴共荣”的共生智慧。
爱情与使命的交响
那台贯穿全剧的纺车,既是黄道婆与宋五哥的爱情信物,更是她一生坚守的象征。宋五哥这个角色塑造得极具光芒,他的承诺“但凡四娘有所想,阿五必定有所成”,不仅是爱情誓言,更是对共同理想的坚守。
他牺牲的场景令人泪目:怒海之中,他奋力救起赵大昌后力竭殉身。尤为撼动人心的是,他至死都紧握着那枚木锭,最终由挚爱黄四娘从他冰冷的手中郑重取出,捧在掌心。这超越了言语的“交付”,让木锭凝聚了他未竟的誓言与全部生命能量,从爱情的见证,升华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使命与文明传承的圣火。

三十余年后,当黄道婆在观音阁前反复拆装纺车,白发渐生,精神几近崩溃时,正是那句“但凡四娘有所想,五哥必定有所成”的幻音,唤醒她的意志,最终完成三锭纺车的创制。她抱着纺车嚎啕大哭:“五哥,我答应你的事,我做到了!”这一刻,个人情感与历史使命完美交融,让人动容。
女性的自立之路
黄道婆的伟大,不在于简单地反抗婚姻制度,而在于在男权社会的夹缝中,以劳动确立自我价值。她没有以死抗争,也不依附男性拯救,而是通过掌握技艺、传授技艺,实现经济与精神的双重独立。
她教江南妇女“一日织九匹布”,这不只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是赋予女性经济自主权的革命性实践。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够自食其力对女性而言意味着人格的独立。黄道婆通过传授技艺,让更多女性获得了这种独立的能力,这种贡献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
拜雅、红莲、黄水春等女性角色共同构成一幅“织女群像”。她们在织机前劳作,在山野间采藤,在市集中交易,展现黎汉女性共通的坚韧与智慧。黄道婆的“出走”与“归来”,不是逃离女性身份,而是以更广阔的天地重新定义女性的可能。

文明的回响与延续
尾声中,黄道婆手持木锭,站在象征七百年时光流转的舞台上,童谣声声:“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时空在此交汇,历史与当下产生深刻共鸣。她自称“不过是想尽绵薄之力,让穷苦百姓有衣可穿”——这份谦卑,正是中华工匠精神的精髓:不居功,不自傲,唯以利民为本。
当舞台上黎锦如幡,崖州布与松江布交相辉映,不同肤色的布商穿梭其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段文明的延续。那根从崖州延伸到松江的棉线,至今仍在编织温暖与希望。经纬之间,是山河岁月;纤线尽头,有万家灯火。

这台戏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进步往往来自民间,伟大的变革常常始于平凡人的坚持。黄道婆的纺车,曾救活一个少女的生命,也曾改变千万人的命运。而今,它仍在历史的深处,轻轻作响,提醒着我们不忘来路,不改初心。
谢幕时,我注意到身边不少观众都在擦拭眼角。这种感动,不仅来自于艺术的感染力,更来自于文化认同带来的深层共鸣。琼剧《黄道婆》以黎锦为经,以棉线为纬,织就的不仅是一位女性的传奇,更是一部属于人民的文明史诗。

若未来对剧目继续打磨提升,或许可在几个细节上稍作尝试:不妨将木锭更有机地贯穿全剧,让人物情感的脉络更通透,戏剧张力也更凝练;为让这部作品走得更远、适应更多元的演出空间,或许可在阵容与舞美上再做提炼,突出琼剧音乐的本体魅力,强化节奏的流转与把控,使整体更具轻盈之美、舒展之态。唯其轻盈,方能行远;唯其专注,更显本色——这样的《黄道婆》,必将跨越更广的地域,织就更深远、更温暖的时代回响

网址:经纬交织处,文明长歌起——观琼剧《黄道婆》有感 https://zlqsh.com/news/view/68613
相关内容
丝织华章 非遗经纬织就国际时尚新篇琼剧“下南洋”
霍英东长孙女、霍启刚堂妹霍思纬低调过40岁生日,何超琼干女儿晒照祝福
折淙@蒙恩am 回忆起小时候给琼奴@凌美仕 分莲藕吃的经历,琼奴不禁感动落泪…
你们已经很棒了!黄雅琼和王昶搭档上了
吴开英的琼剧博物馆
张含韵黄绮珊上海合唱思念一种爱,甜美力量交织
孟耿如发长文道歉 称黄子佼没有复出计划
58岁TVB女演员黄凤琼转行月嫂,经手照顾40个宝宝
一眼万年的琼女郎们,看了她们才知道,琼瑶的审美有多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