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已是我心归处(海客话中国)
在中国,火警电话是119 #生活技巧# #紧急应对技巧# #紧急电话号码#
约瑟夫·格雷夫斯(美国)

《一个人的莎士比亚》剧照。 广州大剧院供图

约瑟夫·格雷夫斯正在授课。 七幕人生供图
约瑟夫·格雷夫斯(Joseph Graves)是知名的美国戏剧家。他的戏剧、音乐剧及歌剧作品不仅登上过伦敦西区的舞台,还在英国、美国等多地巡演。
约瑟夫·格雷夫斯自2002年起开始在中国生活并从事戏剧创作工作。他将众多西方经典剧目搬上中国舞台,也带着中国戏剧作品赴美国、英国及中东地区演出,绽放国际舞台。
与中国结缘
2002年8月,我踩着盛夏的余温初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此前,无论是台前演绎,抑或是幕后执导,我的戏剧足迹已踏上过很多国家的舞台,却唯独未曾触碰这片东方沃土。关于中国戏剧,我也仅读过零星文字,对其鲜活生态的一面近乎一无所知。
当收到在中国执导一部莎士比亚剧作的邀约时,我心中满是雀跃。彼时的我未曾预料,这段中国之旅会彻底改写我的人生轨迹——只用了短短一年,我便将绝大部分戏剧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这片土地,并深深扎根于此。
在中国的岁月里,有一份意外之喜始终萦绕心间。作为一名美国人,遥远的西方故土从未让我生出思乡情愫,反倒每次暂别中国,无论是探亲访友,还是赴他国投身戏剧工作,不出两周,对中国的牵挂便会如藤蔓般缠绕在我的心头。也正因这份牵挂,过去23年里,我90%的时光都留在了中国,这里早已是我心之归处。
另一段意外缘分,是我与北京大学的相遇。2004年,我与时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的程朝翔携手,共同创办了北京大学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近20年间,我身兼两职:既是传道授业的北大教师,也是研究所的艺术总监。
我们给研究所设立了几个目标。首先是要打造专业的戏剧作品。我们邀请中西方戏剧艺术家与技术人员共筑舞台,让专业创作者化身导师,在实践中为学生传递真知;其次是架起中外戏剧的桥梁,既将中国戏剧的东方韵味远播海外,也把国外优秀剧目引入中国,让不同文化在舞台上碰撞出灵感火花。
见证学生们“闪闪发光”
我将自己对表演艺术的初心,融入设计的每一门课程中。对有志于投身表演行业的学生,我希望这些课程能够成为他们职业道路的起点。更重要的是,这些课程是我为专业学生准备的“创意礼物”。
而对于那些来自法律、医学、哲学、历史、计算机等其他专业的学生,我希望他们通过课程在舞台上收获他们所学习专业课程课堂给不了的体验。戏剧、舞蹈、音乐擅长鲜活地调动人类身体、思维与情感,这份来自舞台的戏剧体验有助于让他们在本专业的学习中找到更多乐趣与灵感,进而更加深入。我坚信,戏剧实践不是对学生传统学习的替代,而是锦上添花的补充。
在北大执教期间,我在中国执导了50多部专业戏剧,中英文剧目皆有,不少西方经典剧目更是首次登陆中国舞台;也指导过40多部学生作品,中西方故事在年轻演员的演绎下焕发出别样光彩。我还推动多所高校联合发起了“莎士比亚戏剧节”,10余年来,吸引中国大陆多所高校师生参与。参与者通过演绎20至30分钟的莎士比亚戏剧片段,让经典作品在青春舞台上绽放。
戏剧的本质,正在于与观众共享一段满含对生活热爱的时光。
如果你仔细观察3岁孩子便会发现,游戏、角色扮演与表演难分界限。孩子们的游戏通常包含有很多扮演某个身份或角色的内容。大人若想参与,得先成为他们扮演活动的“同伴”而非“观众”。
这份对“表演”的向往,并不会随童年结束而消失。正如伦敦环球剧院墙上的那句拉丁语,它直译为“整个世界都在书写历史”,但在戏剧语境里,却被赋予了更动人的解读:“整个世界都是一座舞台”。世间众生皆是演员,各自演绎着独一无二的人生戏剧。由此可见,“表演”早已像呼吸般融入日常,成为一种人类藏在言行举止里的本能。
这是我想传递给学生们的“初心”。
看着学生们成长,是我最欣慰的事。这些年,我见证了数百名往届学生开启求学之路的新篇章: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名校,能看到他们追逐梦想的模样;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里,有他们求知的身影;在英国,牛津、剑桥等学府中,留下了他们探索的足迹。。
我的许多学生毕业后选择投身戏剧,成为专业演员、编剧、导演,在舞台上绽放光芒,将脱胎自中国文化的戏剧带上更多世界舞台;也有不少人走进了法律、物理、化学、医学、历史、考古等领域。但无论选择哪条路,他们都带着在戏剧课堂上收获的创意与勇气,在各自的领域里闪闪发光。
书写新篇章
2012年,我参与创办了“七幕人生”公司,并担任艺术总监至今。我们致力于海外经典音乐剧版权引进及制作中文版,代表作品有《我,堂吉诃德》《音乐之声》《玛蒂尔达》《狮子王》等。
如今我虽已从北大退休,却从未离开热爱的戏剧舞台。这些年,公司出品了数十部音乐剧,每一部都由我亲自执导;这些剧目像蒲公英一样,飘落在全国50多个城市,演出数千场,陪伴了数百万观众度过一段段难忘的时光。
我们还开设了少儿音乐剧课程,为5至16岁的孩子打造“戏剧乐园”。现在,有200多名孩子每周来上课,他们用稚嫩的声音歌唱、用灵动的脚步舞蹈,追逐着音乐与舞台的梦想,为我们即将推出的中文版《玛蒂尔达》与《跳出我天地》演出积蓄力量。
同时,我们还与北京、上海的多所初高中携手,将戏剧与音乐剧课程搬进课堂,为部分教师提供免费培训,让戏剧的种子在更多年轻人的心中发芽、生长。此外,我们还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携手,计划于明年初推出英文版《玛蒂尔达》的全国巡演。
如今的我,依旧在戏剧的世界里忙碌着:既要执导剧目、培训演员,也会亲自登台表演。接下来,我的戏剧旅程仍将继续——由我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一个人的莎士比亚》,将奔赴上海、成都、重庆3座城市开启新一轮巡演。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已在中国的舞台上走过了20载春秋,从北方到江南,从沿海到内陆,它的足迹遍布数十座城市,累计上演500余场;每一场演出里,莎翁的文字与东方的情愫在舞台交融,也让我与无数观众因戏剧结下了深深的缘分。
我还带着全新创作的作品《一个人的伊利亚特》登上今年10月底在北京开幕的第三届国际独角戏剧节。这部作品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荷马史诗,试图在极简的独角戏演出中,让古老英雄的故事与当下的生命体验产生共振,为观众带来一场穿越千年的心灵对话。
戏剧最珍贵的馈赠,始终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谁,知道在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学会与世界温柔相处。正如浪漫主义诗人珀西·比希·雪莱在《钦契一家》序言中所说:“最高级别的戏剧,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便是通过人类内心的爱与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无论是登台表演还是台下观看,戏剧都能让我们读懂自己与他人,这份理解的深度与清晰度,无可替代。
我会对每一个对戏剧有一丝好奇心的人说:去试试吧!走进戏剧世界,感受它的魅力,再通过舞台分享热爱。这不仅能带来无穷快乐,或许还会彻底改变你的人生。
网址:中国早已是我心归处(海客话中国) https://zlqsh.com/news/view/69633
相关内容
《我心归处是敦煌》俄文版亮相莫斯科国际书展“上海是心灵归宿,也是新的起点”,在音乐展中听见叶小钢的“潮起云归”
中国国家话剧院重启上海演出季
Fendi 回应再陷文化争议,中国结工艺被指 “韩国制造”
徐巧芯上黄光芹节目讲我是客家人,我也是中国台湾人
张明敏回应《我的中国心》歌词,洋装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中国文学如何出海,他们如是说
东西问·中国学|杨慧林:“中国学”何以是“世界的”?
郑丽文支持者激动落泪说我是中国人
多国举办庆中秋节活动 中外宾客齐聚一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