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丨黄丽珈:皮娜与舞者用身体致敬岁月,生命痕迹远比舞蹈技巧来得珍贵
加入一个舞蹈班或者参与当地的舞蹈比赛。 #生活乐趣# #音乐舞蹈#
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万众期待的《交际场:回响1978》,是关于皮娜·鲍什,关于身体,关于时间的当代舞蹈。
这是47年后,舞者美瑞尔以皮娜·鲍什1978年原版《交际场》为创作灵感,邀请了原版舞者中的9人以致敬加缅怀的方式再创作的舞剧。缅怀的不仅仅是逝去的青春,也有曾经同行的皮娜和其他7位因为过世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出现在这个舞台的舞者。有一种好像你去参加多年后的同学会,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淡淡的哀伤。

“我感兴趣的不是人们如何动,而是为何动。”——皮娜·鲍什
舞台好像是一个巨大的电影院,中间是幕布,下面一排整齐的椅子,旁边有钢琴,靠近观众席的地方放置着小马,就是小孩子最爱的超市门口的摇摇马。上半场关于1978年的舞蹈现场是被投影在舞台前面的透明幕布上,对比极其强烈,舞者一个个按照当年出场的顺序来到舞台中间,做出和当年一样的动作,抬手,翻手,向前伸,放下,特别简单,但是和47年前青春满溢的身影对比,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沧桑。在《回响1978》的开场之初,舞者们仰头凝视屏幕上黑白影像中年轻的自己,少女的身影和神态特别的纤细,当年姿态依旧挺拔,如今白发苍苍,眼泪会在黑暗中默默流下来。叶芝说:“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但是我更爱你饱经沧桑的面庞,衰老脸上痛苦的皱纹。”
《回响1978》建立了一种纵向的时间观,个体与四十七年前的自己对话。首先是死亡,台上只有9位舞者,其他的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种复杂的情绪难以言表,有怀念,有惊讶,有释然,还有一丝淡淡的哀伤。他们的手腕,膝盖在试图复现旧日动作时发出细微的声响,是时间在身体里叹息,是对于此刻的纪念。

今年早些时候,意大利导演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皮普·德尔邦诺在他的最新作品《觉醒》中,构建了一种横向的永恒对话,生者与逝者的交流,演员们与屏幕上已故导演的缪斯Bobo共舞。他坐在舞台上读信,自己写给自己的信,信里提及了Bobo,还有皮娜·鲍什。在他的世界里,时间不是线性的流逝,而成为一个可以自由穿越的场域,不再是与过去的自己对话,而是与永远定格在时光那头的灵魂交谈。这两部作品,如同彼此映照的镜子,共同构建了一座关于记忆,身体与永恒的时间神殿。
“恐惧是巨大的敌人。我们在舞蹈中一次又一次地与之对抗。”——皮娜·鲍什
从舞蹈学的视角看,这两部作品都挑战了传统舞蹈美学对完美身体的迷恋。在古典芭蕾中,身体被要求尽可能接近某种理想形态。而在皮娜和皮普的美学中,身体的局限性,时间的痕迹,生命的脆弱性反而成为最珍贵的艺术材料。一位舞者脸上的皱纹,她呼吸的不均匀感,她动作的迟缓性,这些都不是需要掩饰的缺陷,而是值得展示的细节。《回响1978》中有一个细节特别有让人印象深刻,或许就是所谓的不完美瞬间。当一位女舞者指着47年原版中一个男舞者扭屁股的动作,让他复刻,一遍一遍而不可得,她和其他所有的舞者都加入了,他们其实都无法完全复现自己当年的旋转速度。他们跑动,停下来,微微喘息,然后以全然不同的节奏重新开始,更慢,更深入,却意外地更具表现力。这种“不完美的完美”恰恰揭示了皮娜美学的核心:真实胜过完美,生命的痕迹比舞蹈技巧的精准更值得珍视。《回响1978》中,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两位曾经在《交际场》中演绎爱情纠葛的舞者,如今都已白发苍苍,他们重复着当年的双人舞片段,却赋予了完全不同的质感。年轻时那种激烈的占有欲,如今变成了温柔的陪伴;当年那些充满性张力的推拒,现在成了理解后的释然。时间不仅改变了身体的能力,更改变了动作的意味。

而在皮普的《觉醒》中,生者与逝者Bobo的共舞同样充满了这种“不完美”的张力,已故的Bobo通过影像获得了某种永恒的存在,永远轻盈和纯真,而活着的舞者们的身体会萎缩,会颤抖,继续在时间里行走,带着对Bobo的记忆,也带着自己必将走向终结的觉悟。这两部作品共同指向了一个深刻的思考:真正的纪念不是重复,而是在记忆中新生。《回响1978》中的舞者除了面对曾经的同伴,更多的是面对过去的自己,这种差异造成了截然不同的情感质地。前者充满了不一样的幽默,他们与Bobo的每一次共舞都是一次重温,也是一次放下;后者带有一种自我审视的释然,他们与年轻的自己和解,接受时间的流逝。
传统的舞蹈保护致力于通过录像和传授来维持作品纯正和原始,在演出的中场休息,大量观众站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中心场地观看早年舞蹈影像和纪录片。可是《回响》却给予提示了另一种路径,让作品在时间中自然演变,让身体成为活的档案。在《回响1978》中,原创舞者们不是简单地复制1978年的表演,而是将自己四十年的生命经验注入其中,创造出一种只有现在才能完成的全新版本。这种传承比任何精确复现都更接近当代艺术的本质。当最后的最后,舞者扮演摄影师,为在场的舞者拍照,那些曾经在其中的舞者已经不能再次出现在画面中,但是这些照片和舞台的影像又会成为其他作品的一部分,或者是记忆的一部分。当在《回响1978》的尾声,舞者们从舞台的一头跑向另外一头,他们无法完全和年轻时候一致,他们不再试图模仿年轻的自己,而是发展出了一套全新的动作序列。他们与屏幕上的影像达成了和解——过去与现在,是彼此的见证。

演出结束,掌声如潮。但比掌声更打动人的,是舞者们离开舞台的方式——他们走得那么从容,那么笃定,仿佛已经与时间达成了某种协议。身体会老去,生命会消逝,但那些曾经存在的瞬间,那些通过艺术被封存的时刻,却能在记忆与复现中获得某种永恒。已故的Bobo通过《觉醒》永远活在了舞台上;1978年的青春通过《交际场:回响1978》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这或许就是皮娜和皮普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礼物:一种在时间中行走的姿态,既不抗拒流逝,也不恐惧老去,而是在每一个当下,都能找到属于那个时刻的独特舞蹈。
网址:新民艺评丨黄丽珈:皮娜与舞者用身体致敬岁月,生命痕迹远比舞蹈技巧来得珍贵 https://zlqsh.com/news/view/69679
相关内容
新民艺评丨黄丽珈:皮娜与舞者用身体致敬岁月,生命痕迹远比舞蹈技巧来得珍贵回响皮娜·鲍什的1978,9位白发舞者登台《交际场》
首次采用“商圈+展演”联动模式,市民舞蹈大赛舞出城市节拍
全球舞蹈院校芭蕾精英来京“比舞”
文化惠民、艺术共享,上海市民文化节舞蹈赛事首进商圈
舞蹈家黄豆豆拟提拔副局级 艺术成就与行业贡献获认可
大型民族舞剧《孔子》教师节前夕广州上演丨大湾区艺术节
英歌,中国舞蹈史的缺席者
古丽米娜:以舞为笔书写中华文化记忆
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结果公示,江苏这部硬核舞剧上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