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读书会丨葛亮:文学提供的审美方向,不必有唯一的抵达
文学阅读能提升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文学阅读的乐趣#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当维多利亚港的海风与西湖和钱塘江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学火花?
11月9日晚,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葛亮做客钱报读书会,与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翟业军一起来到浙江大学“惟学文化大讲堂”。
葛亮以香港城市景观为背景,与浙大学子聊聊小说中那些人物命运与社会变迁共同形成的多维度的叙事空间。

【1】在电车声中勾勒香港文学地景
“所谓从空间到地方的转化,就是抽象的空间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成为具体的地方。一定的地方,不仅有确切的地理坐标,更有该地具体的自然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
活动开场,葛亮就阐释了文学作品对物理空间的在场感的呈现造成了从空间向时间的转化的效应。就如同我们杭州非常熟悉的白堤、苏堤,正是由于一代代文学家所创作的诗文和这些地方产生了一种浓厚的关联,形成了所谓“人”的地方。

分享现场
葛亮指出,香港至今时常被人提及的屯门区域,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南海郡番禺县的辖地。在《新唐诗》中,韩愈的《赠别元十八协律》就写道:“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浪没。”
一个小小的区域,就这样随着地理和书写的进步,出现了所谓的文学。而所谓的地方认同,正是以人对这个地方的经验为基础,将作为人、时间、空间三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感觉。
“曾经有朋友问我,如何在最短的时间看到关于香港最清晰、最生动的地景?我的建议是,可以尝试去乘搭电车。香港是一个历史不过百年的城市,但它也有非常老旧的部分,承载着香港的文化乃至历史的根基。”
葛亮以香港古典文学的执旗者舒巷城的名篇《太阳下山了》为例表示,舒巷城着重描写了他少年时代成长的港岛东部。他的写作可以视为香港地景的一个代表面向:以一个非常清晰的步进的轨迹,从香港的中环穿过闹市,一路向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排档、红茶咖啡档等烟火民生的部分,构成了小说中十分清晰的“地景指设”。
【2】东方古典与西方技巧的融合
从《朱雀》《北鸢》到《燕食记》,典雅的东方美学始终是葛亮文学创作中鲜明的底色。
在与读者互动环节中,当被问及如何平衡教学与写作以及东方古典韵味和西方小说理论怎样融合时,葛亮表示,两者之间并不相悖。
“我个人一直在平衡文学研究工作和个人的写作。两者相辅相成,但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这种距离体现在表达方法上:每个小说创作者(特别是长篇小说),内心需要两个维度的考量。一方面我们当然希望对笔下的人物有绝对的掌控,另一方面又希望遵循个人自己的命运的安排。”葛亮以《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的创作为例,她既建立起了一个缤纷灿烂、活色生香的魔法世界,而对人性的勘探又能与现实世界发生叠合。
2020年,葛亮的小说《书匠》入选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在网上引发热议。
现场,一位来自学军中学的老师问出了无数读者好奇的问题:作家本人做到自己小说的阅读理解,是什么感受?
葛亮回忆道,自己知道《书匠》入选全国卷是非常后知后觉的。当时葛亮正痴迷于网剧《隐秘的角落》,对其中两个小主演十分喜欢,便发了一条微博。不料,微博下马上涌入了大量的留言,点开一看竟全是高考应届生的留言……
后来,葛亮出于好奇,也去尝试了阅读理解的答题。结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葛亮苦笑一声,幽默地回应道:“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文学真的是一个开放性的艺术。”

葛亮给读者签名
不过,葛亮同时补充道,文学提供的是关乎我们审美的养分。文学教育的意义恰恰在于通过老师的努力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审美的方向。这个方向未必有唯一的抵达,但这种方向本身就蕴含着价值。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网址:钱报读书会丨葛亮:文学提供的审美方向,不必有唯一的抵达 https://zlqsh.com/news/view/69697
相关内容
王克松、李俊丨论“读书得间”的阐释学意蕴7月文学报好书榜:夏日阅读,浮游明亮世界
徐渭、八大山人书学思想中的性情表达与审美共构
阿来、邱华栋等作家陆续抵达文学“县”场,与县城作家及读者展开交流
“审美能力升级指南:《审美进阶》新书分享会”举行
世界读书日丨人均一年超10本!你达到上海平均阅读水平了吗
文化名家进校园,红学家张庆善带首都大学生共读《红楼梦》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董其昌书法艺术中“淡”意书风的生成逻辑与审美建构
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北上》分享会在青城阅立方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