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 :经由视觉的颤动

发布时间:2025-11-18 03:51

尝试水彩画,色彩的自由流动带来视觉享受。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手工制作的乐趣# #绘画创作乐#

李迪,中国当代抽象绘画中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以极为纯化的视觉语言,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占据独特而醒目的位置。从深圳到上海,李迪以两场个人展览《无穷动》和《从零到无限》为公众带来极致视觉背后的无限之感,经由视觉的颤动,抵达心灵无垠之境。

今年9月,李迪在深圳蓝岸画廊开幕的个人艺术项目“无穷动”(LiDi: Infinite Motion),以“纵横”为起点,链接基于纸本创作的“无穷∞”,引入艺术家近三年以来的重要艺术实践“结构·波”。到了10月,在由国内重要策展人黄笃策划的展览“从零到无限——李迪个展”中,李迪又带来超大尺幅“结构·波”作品,占据上海春美术馆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

深圳蓝岸画廊《无穷动》展览现场

在德国与中国之间,李迪多年保持着游牧性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作为深入德国艺术系统汲取养分,并完整经历中国当代艺术近四十年发展变迁的艺术家,李迪从学院系统中走出,进入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深处,又走入极简的视觉空间之中,在黑白的结构之下,流淌的是模糊的,充满流动性和节奏与频率,仿佛中国文化的精神底蕴在其中自然而然地涌动着。而李迪作品中视觉、听觉、触觉与心理之间的震荡效应,则经由艺术家对持续的视觉流的建构,将绘画的局限性打破——即使用极简的绘画语言创造出心理空间的“无限感”,在节奏的变化之间解构并重建“结构”。

上海春美术馆《从零到无限》展览现场

策展人黄笃用一条超越之路概括李迪四十年的艺术生涯:“李迪的绘画路径清晰可见——从繁复追寻简洁,回归到起点。这并非简单的回归,而是本质上的超越,即超越传统,超越约束,超越规定,超越经验。”

李迪在深圳和上海的两个展览中,以全新黑白系列作品“结构·波”,在国内艺术界掀起黑白风格的艺术浪潮。同时,“结构·波”作为李迪整合艺术观念与形式语言的重要系列作品,是艺术家在对黑、白、灰的极度凝练与绘画动作的纯化之中,对“结构性语言”张力营造的释放,经由视觉的颤动,汇聚成为心灵上的无数次叩击。

《结构·波》,李迪Li Di,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60 × 80 cm,2025

Q-北京青年周刊

A-李迪

视觉流

Q “无穷动”是古典音乐的一个曲式,音 乐 史 中 具 有 划 时 代 意 义 的 曲 式“moto perpetuo”,指连续的小音符密集且不间断、无休止的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是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C大调无穷动(Moto perpetuo in C Major, Op. 11)》。

当帕格尼尼在乐谱上写下尚未被证实(听见)的音符,持续运动的音节却足以演奏出他内心的交响。您在“结构·波”系列作品中,创造出一个始终处于建构与解构之中,不断变动的“结构”,这种无限流动的视觉结构重新定义了“结构”,并为我们扩张出一个视觉空间之外的心理空间。

A “结构·波”这个系列是我在2022年的作品“波动 Wave 2022”的延续,那是一幅带有连续起伏的像心电图一样图像的作品,它关乎生命的心跳,是对生死的思考。“起伏”的节奏在规则和失去规则之间运动,生命的信息传递出我们和今天世界的关联——没有什么是绝对独立的。“结构·波”则是对建构与解构,再重新

建构的对立统一的诠释。看似稳定的结构在流动的“波”中被重新建立起一种新的视觉感受,这是只属于我的“绘画”。它是无边际的,打破边界的,也是更加纯化和干净的语言。纯粹即是减法,包含了我对绘画的理解——艺术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提纯的过程。

《结构·波》,李迪Li Di,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200 × 100 cm,2025

Q 色彩是最容易挑动人情绪的,但是黑白去除了色彩的影响,让人在面对您作品的时候感受到某种神圣性,进入一种类似于冥想的状态,是什么时候您决定要从自己的画面中间去除掉色彩?

A 其实我从2010年已经开始进入到一个色彩简化与纯化的过程了。黑白色中尽管也有情绪的表达,但颜色对视觉的挑逗性容易让人忽略和干扰作品背后你想真正要表达的东西。“结构·波”所形成的流动的视觉效果,是我绘画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我有意识地去强调的一种新的视觉挑战:你只有在离我的绘画距离很近的时候,才会感受到从笔触里透出的绘画的呼吸和力量;反之当和画面保持一定的距离的时候,我不会让你的眼睛落在画面的具体的某一个点上,你必须放弃对细节的关注,因为你无法关注细节,所有的细节都被模糊的流动的状态所包容,能和作品对流的感知力来自整个画面传递的信息与内在的感受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结构·波》,李迪 Li Di,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120 × 100 cm,2025

缺 席

Q 所以在“结构·波”这个系列中,通过去掉视觉焦点,强化模糊性,引导观者进入一种新的,从局部移至整体的观看方式,您有怎样的考虑?

A 我希望通过视觉上的模糊,让眼睛感受整体而非局部,把信息反馈至大脑,背后的意义或许会被关注和理解。

哲学家韩炳哲(Byung-Chul Han) 在《不在场》一书中将东亚哲学中的核心——注重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与对不确定性的追求,概括为“远离”(being away),与西方强调追求“本质”与确定性的“存在”(being)这一概念相对照。

相对于中文翻译的“不在场”与“远离”,我更倾向于使用“缺席”这个词,因为在这种虚无的,“空”的状态之中,看似混沌,依然透露出某种“结构性”,这就是我为什么去“模糊”作品的动机。

模糊也是一种留白,它会给你留出一个想象的空间。留白不是空白,模糊也不是无视。

“视觉流”是内化的,一种隐藏的存在。

《无穷∞》, 李迪 Li Di,纸面综合材料,Mixed media on paper,90 × 65 cm,2020

行动者

Q 如果我们将绘画仅仅视为图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完全可以用AI去创作,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今日AI能够创造无穷无尽的图像海洋时,绘画超越图像的意义在哪里?

A 正因为如此,绘画才更具有其他媒介无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现在的艺术生态最重要的就是包容并重,我对待绘画的理解是,我们必须不断拓展绘画的边界,创造属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命艺术,纯粹干净的语言能准确呈现艺术的自由。

Q 您多次提到“行动绘画”是您艺术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如何理解它?

A 沃尔特·达恩(Walter Dahn)是我九十年代留学德国时期的老师之一,他是德国著名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大师生,也是德国20世纪80年代用“绘画”反叛新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之一,他们认为任何流派一旦成为流行的样式,就变成了一种对艺术自由的限制。

他曾经对我说过一句印象深刻的话,当你的画笔调完颜料之后,准备去画布上涂抹,在这两个行动之间的间距一定要短之又短,要让画笔在画布上发生最不可挽回的一笔,一个瞬间的发生会带来新的问题,也是新的感受,你就回避了“深思熟虑”带来的惯性与技术干扰。这也让我想到草书的书写速度也可以回避书写习惯与定式。当然,我在理解书法的时候,更关注笔锋起笔落笔在空气中划过的弧线。字与字之间在空间中产生充满力量的关联性,尽管过去了千年,当你观看时仍然能仿佛感受得到书写者的身体行动,乃至于他的呼吸的存在。

Q “结构·波”传递的精神性是什么?

A 2015年我在元典美术馆的展览《中华HB》,是另外一种“行动绘画”,美术馆的整个空间是我的试验场。我尝试把自己的整个身体作为媒介,当每天走入美术馆,开灯把空间激活,再爬上爬下脚手架,用无数的铅笔在巨大的墙面上任意地涂抹,到了晚上,再关灯离场,回到自己的工作室。这里面也有一种链接,它是一个生命体穿梭于不同的场域的连接,也是把不同时间的生命体验关联起来的修正的过程。

而“结构·波”系列是真正意义上空间的绘画,虽然它呈现在画布之上,但它通过视觉流动带来的动力,是画框的四边无法限制的巨大能量扩张。正如你提出的“无穷动”一样,它在空间中不断制造出新的视觉空间,以及回旋在我们周围的余音缭绕感受,在心理上产生新的流动空间。

情绪的渲染与克制,视觉的繁杂与简洁,对我而言只是一个纯化语言的必要过程,通过这个过滤器,更容易直达我们追求的精神沃土,那才是艺术的意义所在之地。

元典美术馆,“中华 HB”,2015

文 霍雨佳

网址:李迪 :经由视觉的颤动 https://zlqsh.com/news/view/70580

相关内容

人设崩塌的五位艺人,李云迪真的没想到,你觉得谁最冤呢?!
李兰迪说与檀健次再搭还想演喜剧 嗑蒋欣和自己的“邪门”CP
好美的李兰迪!妹妹扔球好灵动
丝路视觉携手沙特Jizaal深耕中东文旅市场,出海加速器正式启动
《滤镜》定档,檀健次李兰迪主演,奇幻爱情剧,甜宠度爆表了
花朵长裙亮相活动的李兰迪又美出新高度!
李兰迪经纪人机场被误认明星引本尊爆笑
动作颤颤巍巍,眼神无比坚定! 抗战老兵们的敬礼,让人泪目!人民网
李兰迪秋意封面大片展现自由生命力
李兰迪与敖瑞鹏 高频互动藏不住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