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波洛涅兹

发布时间:2025-11-18 07:13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的《泳池》系列,以日常生活场景展现女性力量。 #生活知识# #摄影技巧# #摄影大师作品#

南西

中国国家大剧院与马林斯基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海报

读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早已知晓它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标杆之作。但直到这个冬天翻开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我才恍然惊觉这部比《百年孤独》早成书三十年的作品,或许也配得上“魔幻现实主义开山之作”的称号。

本是个寻常傍晚,杂志主编与诗人约在莫斯科古老的牧首塘公园碰面。此前主编曾向诗人约稿一首反宗教题材的长诗,可诗人的作品没让他满意。诗人把耶稣写成世间确有过的大活人,主编却认为世界上本没有耶稣,两人就这个主题约了面谈。

不料,匪夷所思的事情开始接二连三发生。主编先是看到一个透明男人在面前左摇右晃,还以为是幻觉。接着就在他们谈论耶稣时,一个陌生人不请自来。更不可思议的是,陌生人不但主动介入讨论,还预测主编当晚会断头而死——结果不出所料,主编真的死了。诗人认定是陌生人捣的鬼,可对方转眼就不见了,他便展开追踪。布尔加科夫写到这里,加了段场景描写:“都市的夜生活已经开始。一辆辆卡车扬尘驶过,车链哗哗作响,货袋上大腹朝天躺着些男人。家家的窗户都打开了。家家窗户里都亮着橙黄色的灯罩。从所有的窗户里、所有的门后面、所有的门下空隙、屋顶上、阁楼上、地下室和院子里,都同时传出一种嘶哑的轰鸣声,这是在播放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波洛涅兹舞曲。”这段文字极具电影画面感。

我读过普希金1831年发表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作品在俄国掀起过经久不衰的热潮。正因这份影响力,柴科夫斯基于1878年创作了三幕同名歌剧,以此向普希金致敬。

尽管我未看过这部歌剧,对波洛涅兹舞曲却并不陌生。“波洛涅兹舞曲”源自波兰民间,也叫“波兰舞曲”,16世纪末被波兰宫廷采用,成为大典或集会中行进表演的重要形式,18世纪时在欧洲广泛流行。在古典音乐里,舞曲是独特的类别,既能单独演绎,也能在歌剧中充当场景氛围的调味剂。我听过肖邦的波洛涅兹舞曲,却记不清是否听过柴科夫斯基的这一首,于是去网上搜来听了听。这首时长四分多钟的舞曲,开篇嘹亮的小号一响起,瞬间铺展开19世纪俄国贵族舞会的华丽与恢弘。刚劲激昂的管弦乐配器,又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势,满是鲜明的俄罗斯色彩,和肖邦那充满波兰风格的波洛涅兹舞曲,有着截然不同的听觉感受。

为何布尔加科夫要在诗人的追踪过程中加入这段舞曲描写呢?我想,第一个原因或许是向普希金致敬——布尔加科夫恐怕和柴科夫斯基一样,也偏爱《叶甫盖尼·奥涅金》;另一个原因,柴科夫斯基这首舞曲的铿锵有力,不仅能增强故事追踪的戏剧性,更能用其华丽庄严的特质,与诗人追踪时的紧张悬疑形成强烈反差,以激昂的音乐反衬人物内心的慌乱,让紧张的情节多了一层听觉上的张力。

“在他整个艰难的旅程中,总能听到一个沉重的男低音在乐队伴奏下倾诉着对达吉雅娜的爱情,说不上为什么,他被这无处不在的乐曲搅得心乱如麻。”在这章末尾,布尔加科夫如此写道,我想我的推断或许是对的。

网址:《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波洛涅兹 https://zlqsh.com/news/view/70592

相关内容

俄话剧《大师与玛格丽特》来了
观众席|解构与重塑:普莱特涅夫与拉赫玛尼诺夫的时空对话
大本和洛佩兹正式离婚 女方自愿放弃配偶赡养费
亮相第67届格莱美颁奖典礼的詹妮弗·洛佩兹
玛格特·罗比、雅各布·艾洛蒂主演的电影版《呼啸山庄》发布首支中字版预告!
离婚后的詹妮弗洛佩兹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我的一生中,文字本身从未受到过如此威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出版回忆录,“记忆虽然不可靠,但可能很生动”
“玛格南”张伟丽(Zhang Weili)分享泰国训练Vlog
巴洛克音乐是华丽的乐章张弛声音变现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