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手抄本唐诗,疑为唐人所书,网评:这是楷书的顶级字帖!
《唐诗三百首》辑录了唐代近300位诗人的作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选本。 #生活常识# #历史文化普及#
当唐人加上唐楷加上唐诗会是怎样的呢,此书卷正是敦煌出现的手抄本唐诗,是由千年前唐人用唐楷抄写的唐诗,里面抄录了孟浩然等当时名人名流的诗篇。
此作被因时光长远而只剩下残篇,固而得其名《诗歌残篇》,此作的书写者也不得而知,据推测因是当年众多抄经者中的一位。
他以尖锋起笔破空而来,中锋行笔力透纸背,收笔回锋处蓄势待发,似闻金石相击的清越之音。与流水线作业般的官刻碑版不同,这卷手稿在规整中暗藏灵动,一字之中笔画收放有度。
在观看其纸的和墨色之时会发现有虫蛀等痕迹,这些痕迹正好共同构成了一套关于时间与传承的视觉语言。与宋代以后普遍采用的雕版印刷不同,唐代的诗歌传播仍高度依赖手工抄写这种"具身化"的传播方式。
这得从公元十世纪说起,也就是大唐的中后期,当时由皇室主导的抄经热,在那一时期诞生了许多经卷名篇和不同书体的书作,他们都将这批文献封存于洞窟之时,他们选择的是以空间换时间的保存策略;直到1900年才被世人重新发现。
但也是在这一时期大量的珍贵墨宝被骗至了海外,而其中的这卷《诗歌残篇》也是,目前尚存于法国。
《诗歌残篇》的双重价值在这种循环中获得新生:作为诗歌载体,它补充了文学史的缺环;作为书法真迹,它修正了艺术史的认知。二者相互滋养,共同构建起更为立体的唐代文化图景。
纸面上轻匀的墨色中,偶有飞白掠过,如惊鸿游龙;笔画转折处的提按顿挫,似闻金石铮鸣。对于唐人楷书而言,我们现如今能接触到的大多为石刻入碑的形式流传,石刻丢失了墨迹的许多韵味。但就如此而言,我们能看到的唐楷法帖的数量也只是冰山一角。
更何况这种墨迹本的呢,所以在当年清末所发现的这些以墨迹的形式存世的书帖,可见其珍贵的程度,而且这些手稿上的笔墨细节都展现得非常的精细,不少网友评价为是一件顶级的唐楷法帖。
在长安城的寺院与秘书省之间,这些无名氏以笔墨为生,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文化传承的关键节点。《诗歌残篇》的作者正是这样一位身处体制内却超越体制的艺术家。
当我们将这件作品与同时代的官方碑刻对比观察,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九成宫醴泉铭》的森严法度与《祭侄文稿》的情感宣泄之间,抄经生的小楷找到了一条中间道路。这种书体也被称之为——写经体。
作为诗歌载体,这件残卷的文献价值同样是不可小觑的。其中收录的孟浩然《春晓》异文版本,与后世流传的"春眠不觉晓"存在微妙差异,这个发现动摇了我们对唐诗文本稳定性的认知。更令人惊叹的是,某些佚诗的字里行间分明跳动着李白式的豪迈与杜甫式的沉郁,却署名为不见经传的诗人。
网址:敦煌出土手抄本唐诗,疑为唐人所书,网评:这是楷书的顶级字帖! https://zlqsh.com/news/view/33507
相关内容
敦煌莫高窟遗书小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手稿颜真卿楷书的“致命缺点”是什么,米芾一语道破,让人茅塞顿开!
中古史荐读|荣新江:悼念项楚先生——中国敦煌学的中坚
草书写得最好的人
敦煌之外呈现了最完整的敦煌 “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在京启幕
“清代楷书第一人”黄自元的殿试卷,字字震撼,沈尹默的启蒙老师
中国著名书法家田英章,手写楷书《水调歌头》,为何引发广泛讨论
揭秘敦煌石窟艺术:“精美塑像馆”因何得名
这是欧阳询最精彩的行书
乍暖还寒,唐伯虎的春雪帖藏着什么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