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兴化著名书法家、当代书法复兴奠基人之一周志高逝世
《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一个大家族的荣枯兴衰。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经典好书推荐#
据杭州钱江美术馆消息,2025年8月18日22时30分,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第三、五、六届理事,上海市书协名誉主席周志高先生于上海曙光医院去世。
周志高笔名季高、辛默、诚公等,别署兴墨楼,1945年1月出生于江苏兴化 ,是中国当代书法复兴奠基人之一,12岁时,周志高从江苏扬州兴化随祖父到上海谋生。
1960年,他凭借对书法的热爱,考上上海出版学校美术专科班 。求学期间,他得到诸多名师指点,18岁时,在恩师胡问遂推荐下,前往沈尹默家中求教 ;还曾向白蕉和马公愚两位书画大家求教,在白蕉先生家,先生通过让他指出作品不足来培养其“眼力” 。1973年,他拜访书画家林散之,从林散之亲自示范的草书中领悟到“执笔无定法”,书法要讲究快慢、轻重等。周志高每日泡在出版社资料室,临摹真、草、隶、篆各种碑帖,融合南帖俊秀灵动与北碑雄强苍劲,形成独特风格。
1977年6月,周志高创办中国第一本书法杂志《书法》,并担任执行主编。当时书法艺术受忽视,他此举意在振兴书坛。创刊之初,他最早介绍启功、沙孟海、林散之等当时蛰伏的老书家,还发表大量介绍古今书法、碑帖文章,自1977年起,周志高先生就致力于不断推动书法艺术。他认为,当代中国是书法的繁盛时期,也是这门艺术最好的发展时机。他提醒年轻一代,“字无百日功”,要抵得住诱惑,静下心来,才能在书法领域有所长进。他以《书法》杂志为阵地,牵头举办了各种国家级和国际性的书法展事活动,1979年,《书法》杂志举办首届全国群众书法大赛,有力推动20世纪80年代中国书法艺术普及 。后来在周志高提议下举办的首届全国书法展也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周志高看来,“真正的书法艺术是那种具有民族意识的‘大书法’,即宣传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民族艺术,而非单纯艺术形式的‘小书法’”。
谈到周志高的编纂工作,启功先生曾评价“其所编刊物,创始于书艺重兴之初,有筚路蓝缕之功,历十余年而其绩弥盛。所刊文稿无人所不解之词,所印书作无人所不识之字,其学其艺宁不昭然可见乎?”
周志高出版专著有《周志高书法》《历代勤学诗正草字帖》《钢笔行书字帖》《书法创作》《秦汉石刻的篆书》《六体书唐诗廿首》《六体书唐宋词廿二首》《中国历代书法精品百幅赏析》《草书前出师表》《草书滕王阁序》《名家写唐宋名诗·草书帖》《周志高书法集(中英文版)》《走进书法家——周志高》《我与书法三十年》等。
2024年1月,周志高将自己多年来购买收藏的一万多册书法专业书籍,包括历年的《书法》杂志和《中国书法》杂志,捐献给上海普陀区图书馆,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
周志高对自己的书法创作有三个要求:“即一个标准,二个结合,三个不要忘记。一个标准指的是雅俗共赏。‘雅’ 不会有人反对,但曲高和寡,不能关门自吹自擂,要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俗’是通俗,大众能接受、喜欢的意思,但不是庸俗,也不是恶俗。二个结合指的是碑帖结合,南北结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地豁达、厚实、浑朴,南国清秀、精巧、灵动。二者取长补短,不能偏颇:三个不要忘记,是指不要忘记民族特色、不要忘记时代特征、不要忘记个人特点。三者之间的比例可根据自己的才、学、识和性情而定,要追求‘真气、真意、真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沈昭
校对 胡妍璐
网址:江苏兴化著名书法家、当代书法复兴奠基人之一周志高逝世 https://zlqsh.com/news/view/54965
相关内容
著名书法家江涵之,榜书作品《耕云种月》《志存高远》著名书画家王锡麒在苏州去世,被媒体誉为“当代唐寅”
【原迹鉴赏】 宋代书法名家苏轼、黄庭坚书法(中堂)
【原迹鉴赏】 唐代“草圣”张旭、怀素书法(中堂)
艺术网丨中国书法的嬗变——唐代书法
看看启功的自撰墓志铭,这才是“宗师级”书法,当代专家不及一成
DeepSeeK当代书法界十大现象级人物
陆游竟是一位“书法高手”!看看80岁写的字迹,难怪秦桧嫉妒不已
走进浙江兰亭,一睹书法瑰宝风采
苏州著名表演艺术家司马伟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