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短剧热,中老年演员成“香饽饽”
宋朝有一种习俗,新婚夫妇在洞房中挂上避邪的‘子孙饽饽’祈求早生贵子。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智慧小知识# #历史文化趣闻#
清晨五点,天微亮,62岁的张老师已经坐在横店片场的化妆间里。头发喷好发胶,还没喘口气,剧组就催着他赶场——今天要连拍三部短剧。这并非个例,而是横店短剧行业的常态,尤其是对中老年演员来说。
和传统印象不同,横店最紧缺的演员,不是青春靓丽的小生小花,而是一批能演“老爷”、“夫人”、“妈妈”的中老年人。五六十岁,气质在线,口齿清晰,这就够了。短剧的爆发式增长,让这群原本被影视圈边缘化的中老年人,迎来了“第二春”。
张老师原是国企职工,退休后才真正接触表演。他笑称年轻时在单位文艺汇演是“台柱子”,“但那时候顾不上追梦”。现在成了短剧“富豪爸爸专业户”,这个月已经演了十几次父亲角色,“有时候一天跑三组,连饭都在车上吃”。
“我们这个岁数,也能追梦”
在横店,中老年演员群体正在悄然壮大。他们大多是退休教师、厂里职工、保安、退伍军人,生活压力减少、时间相对宽裕,反倒成为短剧行业的“黄金人群”。
王玲是一位即将退休的小学教师,因长相和气质上镜,被剧组选中演“豪门母亲”。最初家人并不理解,尤其是她的女儿,觉得“丢人”,但随着一部爆款短剧走红,王玲的角色也小小出圈,女儿的态度彻底改变,如今甚至兼职做她的经纪人。
“年轻时没机会,现在孩子成家了,我终于可以为自己活。”王玲说。
这种“半路出道”并不罕见。老陈原是保安队长,因外形威严,专演反派父亲。赵志刚之前是工厂领班,现在专演管家、司机等角色,“以前管十几人,现在演的都是豪门管家,也算升职了”。
不是夕阳红,是刚起步
短剧赚钱?是,也不是。
短剧制作周期短、更新快,对中老年演员需求大,但收入和强度并不对等。一位刚入行的女演员坦言:“新人一天几百块,熟脸上千,差距很大。”拍摄也极其辛苦,有时清晨开工、深夜收工是常态,雨戏、夜戏,连续站几个小时都不稀奇。
“有次拍雨戏,我们几个‘老骨头’淋了一下午,虽然是温水,但第二天全感冒了。”张老师说,“但导演满意,就觉得值。”
真正让这些人坚持下来的,除了收入,更是一种“补偿式追梦”。很多人年轻时因家庭、经济等原因搁置了表演梦,如今终于有机会重新出发。
短剧的题材也为他们提供了舞台。不同于传统电视剧,短剧以狗血、宅斗、豪门恩怨为主,中老年角色频繁出现,甚至成关键人物。一位选角导演直言:“现在我们最缺的,就是有气质、有经验的中老年男演员。”
市场需求旺盛,也催生了培训产业。一些表演班专为中老年人开设,教授走位、台词、镜头感,甚至和剧组直接对接。
但真正让人信服的,还是生活阅历。刘蓓在拍摄一场情绪崩溃的戏时,想起去世的老伴,一条过。她说:“表演让我释放了自己压抑多年的情绪。”
网址:横店短剧热,中老年演员成“香饽饽” https://zlqsh.com/news/view/62621
相关内容
德云社郭德纲晒聘书,成香港特邀画家,网友热议,老郭成了香饽饽横店短剧演员过去没戏拍现在忙不过来
横店短剧剧组急缺中老年演员,知情人:日薪最高可达5000元,能记住台词的不缺工作
收视破4、讨论声量有限,《六姊妹》式“电视特供剧”为何成了行业香饽饽?
网短剧《听到小公主心声后暴君慌了》横店开机,七个月大婴儿李致远再挑大梁
我在郑州竖店拍短剧
什刹海畔沉浸式读书,老字号饭庄品《红楼梦》美食
短剧演员,何时上桌?
潘长江靠短剧实现逆袭,截下特朗普的流量,播放量已破3亿
郑州化身“竖店”!短剧行业的财富秘诀藏在这三大核心支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