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迹存疑却成“学颜第一范本”?这幅楷书,凭什么让书法界认了
练习行书或楷书可以提高日常书写规范。 #生活乐趣# #书法#
在书法史的坐标系里,王羲之是“书圣”,而颜真卿则是紧随其后、以“颜体”重塑楷书格局的“亚圣”。他开创的颜体楷书,以沉雄刚劲的笔力、端严庄重的结构打破初唐娟秀风气,不仅让他跻身“楷书四大家”,更成为后世千余年学楷者绕不开的“法度标杆”。
提起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的厚重、《多宝塔碑》的工整早已家喻户晓,但有一幅作品却格外特殊——《清远道士诗》。它被无数颜体学习者视作“学颜第一范本”,可翻开书法研究文献,争议却从未停歇:这幅字,到底是不是颜真卿的真迹?
先看这幅字的“颜味”——笔力老辣如枯藤缠石,横画起笔藏锋、收笔沉实,竖画如铁柱立地,捺脚开张如盛唐旗帜,每一处笔画都踩着颜体的“法度”:结构端严却不呆板,疏密留白间透着清健之气,既没有初学者畏惧的“过于厚重”,也没有进阶者头疼的“难以捉摸”,仿佛把颜体的“骨架”与“神韵”做了一次精准提炼。更难得的是,它兼顾了“霸气”与“清逸”:既有颜体标志性的庙堂庄重感,又在笔画衔接处藏着几分潇洒,像极了盛唐文人的风骨——既有朝堂的端正,又有林下的疏朗。
也正因这份“精准踩中颜体核心”的特质,它成了临摹者的“心头好”:初学者能从中抓准颜体的笔画规范、结构比例,进阶者可揣摩笔墨间的气韵转换,连不少书法老师都推荐它为“入门颜体的首选摹本”。可这份“好用”,却让它的“身份”成了谜。
学界争议的焦点,集中在笔法细节与风格时序上。有研究者对比颜真卿晚年代表作《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发现《清远道士诗》的起笔转折处少了几分“老拙苍劲”,多了些许“清秀规整”,更接近颜体成熟期的风格却又有细微差异;也有观点认为,字迹中某些偏旁的处理方式,与颜真卿传世真迹的“习惯性笔法”不符。这些细节,让“真迹说”始终难有定论。
但有意思的是,即便“真迹”身份悬而未决,书法界对它“学颜第一范本”的定位,却出奇地一致。原因很简单:对于学习者而言,比起纠结“是不是真的”,“能不能学到真东西”更重要。《清远道士诗》虽可能非颜氏亲笔,却像一位“颜体课代表”,把颜体最核心的笔法、结构、气韵做了系统梳理,既保留了“法度严谨”的入门门槛,又提供了“气韵生动”的进阶空间,这份“集大成”的特质,让它超越了“真迹与否”的讨论,成了公认的“学颜捷径”。
如今再看《清远道士诗》,真假之争早已成了它的“注脚”。真正让它站稳“学颜第一范本”位置的,是它对颜体精髓的精准传递——就像一本“颜体说明书”,把盛唐书法的霸气与清逸、法度与意趣,明明白白地摆在学习者面前。这份“求真”之外的“实用价值”,才是它真正的分量所在。
网址:真迹存疑却成“学颜第一范本”?这幅楷书,凭什么让书法界认了 https://zlqsh.com/news/view/63787
相关内容
颜真卿楷书的“致命缺点”是什么,米芾一语道破,让人茅塞顿开!范曾一句“当今书法家,老夫第一”,像一个耳光,抽了书法界的脸
贾平凹不写小说写书法,书法卖得火爆,却遭到了书法界专家的怒怼
专访|钱浩:认为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是对书法的降维
日本发现李白书法,经鉴定为唐代真迹无疑,这字也就他能写得出来
中国著名书法家田英章,手写楷书《水调歌头》,为何引发广泛讨论
敦煌出土手抄本唐诗,疑为唐人所书,网评:这是楷书的顶级字帖!
范曾一幅书法作品四个字估价3000元,是物有所值,还是徒有虚名
“书圣”王羲之,还有真迹存于世吗?马未都的说法有待商榷
“书圣”唯一遗留真迹,却在千年前流入日本,如今是日本镇国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