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那些像屈原一样纯粹的诗人,在历史长河中追问着我们的时代

发布时间:2025-11-01 21:16

如果代码写得像诗一样,那说明它就是注释。 #生活乐趣# #幽默笑话#

我写这篇文章,想要谈谈屈原的故事,因为每到端午节,现实中和网络上都有很多人都在兴高采烈地纪念他。的确,很多人都很开心地庆祝这个节日。关于端午节快乐之类的祝福话语,我就不多说了,尽管有些人提出,应该用端午安康来问候朋友,这样会更贴切一些。可是,这反映了一个问题——大家虽然知道屈原和端午节有关系,但似乎也仅仅停留在这一层,屈原的意义,似乎也只剩下了教科书里几篇课文和这个节日的联系。对于屈原的真正意义,尤其是他对我们今天的时代有什么深远的影响,似乎没人愿意再深究。 最初,我打算写一篇关于屈原为何能在中国被纪念几千年的文章。就像我之前在一些文章里分析过的,屈原所代表的人格与儒家正统的人格是截然不同的。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屈原在古代没有很多继承者,然而却能够被传承下来,成为一位千年纪念的文化符号。不过,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屈原作为一个质疑现实、对抗腐化的历史人物,为什么他能在千年间不断被纪念?这背后可能涉及民俗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比,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与现实生活的冲突等复杂的问题。由于我的能力有限,无法写出那样一篇需要大量材料支撑的文章,于是我决定写这篇关于屈原精神传承的文章。

尽管我的初衷是想探讨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圣洁与精神,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最终还是想把这篇文章和今天的时代做一个对照。让我想起《红楼梦》中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确,谁不希望自己像屈原那样纯洁无瑕,但生活又怎能如人所愿?而且,我们在追求纯洁的同时,往往还希望自己变得更强大、更高贵。于是,对纯洁的追求就悄然退居了幕后,成为一种理想中的梦想。而真正悲哀的,并不是屈原、王国维、朱湘或海子,而是我们今天的人,他们的纯洁无暇,正好映衬了我们内心的庸俗和可笑。 我并没有否认社会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取得的进步。就像在封建社会的每个朝代,总会有人抱怨人心不古,那些人其实并不是不知道,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抱怨人心不古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批判和期许。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走到今天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切无疑都是进步的过程。从最初对自然界的威胁,到对土地的争夺,进步的动力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当我们从农业文明进步到工业文明,再到今天的商业文明时,社会发展中呈现出的矛盾,似乎越来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我并不是说商业化本身不好,毕竟商业化本身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也能带来强烈的约束力,类似道德的社会契约。但是,我感到有些悲哀,因为这个时代似乎不再需要那种纯粹的浪漫主义诗人了。 或许,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愿意接受那样纯粹的诗人。就像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认真纪念屈原,但实际上却奉行着一种我们无法改变社会,只能改变自己的犬儒主义思想,将屈原那种纯粹的人格踩在脚下。他们每个人都在问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浪漫主义文学?什么才是纯粹的诗人?尤其是在今天的时代,连的和得不分、甚至再在都能通过写一些鸡汤文被称为优秀作家的时候。

网址:终章:那些像屈原一样纯粹的诗人,在历史长河中追问着我们的时代 https://zlqsh.com/news/view/68388

相关内容

屈原:一个“端午”节的“逆袭”英雄,如何用粽子拯救历史?
屈原:一位诗人,一个节日,一种精神
“问天作诗”,除屈原、李白、苏轼外,千百年无人能写第四首
屈原的诗歌与人格
北上为运河史诗的厚重附上青春史诗的色彩
话剧《屈原辞》:伟大的力量来自民心
阿来长篇非虚构作品《大河源》连载(12)话到此处,便有些人神不分,历史与神话相互混淆了
西川:全世界最好的诗人都对我感兴趣,全世界的差诗人都对我没兴趣 | 纯粹访谈
端阳节的哀思:我们真的读懂屈原了吗?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大运河蕴藏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史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