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装市场里的消费启示(大家谈)

发布时间:2025-11-25 08:26

二手市场淘货,节省大件消费 #生活技巧# #省钱技巧# #抠门小技巧#

  随着各地陆续降温,冬季服饰销售火热。对于冬装这个“过冬搭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前不久,我们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发起征稿,邀请读者结合自身经历谈消费之变。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与大家分享3位作者的思考。

  ——编  者

  

  让产品更“懂我”

  段童欣

  寒风渐起,陪父母去商场挑冬季外套。父亲果断选了件黑色冲锋衣,理由是“上街买菜能穿,爬山也能穿,下雨也不怕”。而母亲则青睐羽绒服,“充绒足还显瘦”。对冬装不同的选择,印证一个共同的道理:产品更“懂我”,才能激发消费意愿。

  曾听家里的长辈回忆,以前冬装选择不多,保暖、合身就行。如今,人群不同,场景多样,需求多元。有人在城市通勤,穿衣追求轻便;有人日常出行时,喜欢身着休闲时尚款式;有人周末出游,希望冬装好看、出片。谁能读懂消费者的需求,并转化为产品功能,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

  当然,“懂我”从来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恰恰相反,它应是建立在品质基础上的功能创新。那些看上去功能花里胡哨,实则品质不过关的产品,或许能在市场上博得一时关注,但最终很可能会因口碑不佳而被市场淘汰。冬装的发展变迁,本质是产品与消费者的双向奔赴。当产品“懂我”、品质过硬,消费者的需求就能得到更好满足,消费活力就会不断涌动。

  

  细分领域辟赛道

  蒋志云

  过去,冬季添衣的首要目的是御寒,一件厚实的羽绒服或棉袄便足以满足过冬需求。而现在,市场上可选择的种类越来越多、款式日益多样。冬衣在御寒之外,又多了悦己的功能。这是消费持续升级的体现,也是供给不断创新的缩影。

  可供挑选的品类多,不仅源于市场供给的充足,更在于领域的细分。“户外热”带火新穿搭,“国潮风”引领新时尚,“科技感”重塑新体验……从保暖到舒适,从风格多样到场景适配,在垂直细分领域,持续丰富的市场供给,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助力生活提质升级。这也带来启示:在那些曾经看似饱和的市场,通过深耕细分领域,同样能开拓新的市场增长点,闯出新的发展赛道。

  不仅是冬装,许多传统产业都可以通过创新发展,在细分领域提高附加值。消费市场足够广阔,关键就看企业能否以优质供给激活潜在需求。在“一米宽”的领域掘至“万米深”,让产品迭代升级引领用户体验升级,这是企业赢得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

  

  瞄准“质价比”下功夫

  曾宇昕

  与年轻同事聊起选购冬衣的心得。有人说,“新买的产品内胆能拆,春秋也能穿”;有的表示,“品牌眼花缭乱,品质更重要”;有的则认为,“价格合适,自己喜欢,才是硬道理”。总结而言,“质价比”是关键。

  今天的年轻人,不仅追求个性化,也追求“质价比”。就像有的羽绒服之所以能打动年轻人,靠的不是花哨的广告,而是用在实处的功夫:面料升级解决钻绒烦恼,可拆卸设计适配多场景穿搭,国潮元素贴合审美需求。不追高价,但求品质;不只看品牌,更注重实用。年轻消费者心态日益成熟,消费更加理性。

  这对产品供给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提供了机遇。研发上多攻克一个技术难题,设计上多考虑一种使用场景,服务上多解决一个售后顾虑,这些努力是积累口碑、赢得认可、打开消费新蓝海的必然要求。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5日 05 版)

(责编:邢郑、孙娜)

本文分享自人民网科普频道,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网址:冬装市场里的消费启示(大家谈) https://zlqsh.com/news/view/71341

相关内容

安徽省启动黄梅戏文化精品剧目展演展示工程暨文化惠民促消费活动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盛大开幕,“中国电影消费年”正式启动
银发族“候鸟”开启秋冬旅居
赶一场“海”味儿十足的集!山东省“海洋大集”新春季在青岛启动
“春满中原·老家河南”郑州主会场活动启动
还记得1987年的春晚吗?费翔的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让他红遍大江南北
林心如分享夫妻消费观,透露老公霍建华很节省,但对家人非常大方
音乐剧《风声》上演 显著带动文旅消费
假日消费新场景:空山基作品空降深业上城,黑珍珠美食市集人气旺
刘斅:演出“破圈”带动文旅融合,一张门票撬动多场景消费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