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毛诗正义》的文化意识与诗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5-11-23 22:17

《家的诗篇:生活哲学与家居艺术》- 毛姆,将文学与生活结合,探讨家居生活中的诗意 #生活知识# #家居生活# #居家生活哲学# #居家生活哲学书籍#

《毛诗正义》的文化意识与诗学思想

郑 伟 著

立足经学与文学关联会通的视角,从《五经正义》的文化意识切入,准确把握唐代经学重建背景下的士人主体意识自觉,围绕《毛诗正义》与诗经学基本理论,《毛诗正义》的文学观念、阐释意识及其诗学文化史意义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全书以时代问题意识为引领,力求对《毛诗正义》相关诗学命题做出新的思考,并从大历史观视野出发,揭示《毛诗正义》在诗经学史、古代文学批评史、《诗经》文学阐释史上的重要意义。

在经学与文学之关系研究领域需要推进解决五个重要问题:

一是经学与文学的根本关联,指出经学价值论为解决文学问题提供了范式遵循。

二是经学体系下的中国文学思想特质,认为实践精神是经学的灵魂,经学关联域中的古代文学是作为介入社会、代言天下的话语实践存在的。

三是经学的阐释学意蕴,需重新发现古代经学阐释所蕴含的方法论与本体论、个体性与公共性、体验性与确定性的统一,及其对建构当代公共阐释论所具有的话语资源意义。

四是诗、乐关系与诗经学的建构理路问题。汉儒弃乐言《诗》,建立了义理诗经学的典范形态;宋代郑樵以乐论《诗》,颠覆了义理诗经学的立论基础;南宋以来的学者以诗统乐,以此化解“主声”之学对诗教的侵害,从而在声歌之诗的背景下重新确立义理诗经学的发展路向。

五是《诗经》的文学阐释何以可能?这是一个只有在经义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能够讨论的话题。汉学家并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的理学家从读者维度上释放经义的潜能,从而置换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诗性空间,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谈论《诗经》的文学阐释史。

孔颖达等人检点学术与世运的关系,实践性乃是他为往圣继绝学所发得的儒学精髓,也是他统一南北学而为天下士子所唤醒的一种主体意识自觉。

“清谈误国”的历史经验影响到《五经正义》,其论“理包有无”而致意于“有”,论述“形兼道器”而偏重在“器”,论述“体用”而偏重于“用”,都很能见出从六朝贵无哲学向人事践履之学的拓展。

初唐政治文化影响到《五经正义》,孔颖达等人极力捍卫知识分子的话语立场,并且清晰地认识到民众阶层所蕴含的一种足以颠覆统治基础的危险性动量,从而赋予了民本思想以新的内涵。

孔颖达等人之所以开启经学史上的统一时代,官学地位和知识学的成就固然是最重要的基础,但根本上还是由于孔颖达等人在整理经学遗产的过程中暗自地融入了知识阶层的一段精神命脉,其所表达的政治干预意识和民本关切构成了《五经正义》最为鲜明的时代内涵,其所澄清的儒学实践性品格乃是汉唐经学区别于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孔颖达在诗经学史上首次集中论述诗、乐关系,他通过“诗乐相将” “诗为乐心”诸说化解了先秦季札观乐与汉儒以义说诗之间的矛盾,启发了宋代以来的诗乐话题,奠定了后世以诗统乐的诗经学理路。

后世学者既要顾及《诗经》的乐歌性质,又要防范一种彻底的“主声”之学危害到“思无邪”的正旨,往往就要通过反思郑樵的声歌诗经学从而回到孔颖达的诗乐学说那里去。

孔颖达的“情志一也”论,乃是接受六朝缘情思潮的影响而误读《左传》的结果,也是“诗言志”的经学传统进入唐代的一次语境化尝试。孔颖达其实表达的是“情、志一之于心”的意思,他从“诗人之心”上来沟通情、志界限,转换了诗学史上的情、志关系旧题,敞开了后世言说诗心和诗意的话语空间。

孔颖达在易象世界观的基础上建立了兴象论的诗学理论体系,也根据易学的象、意观念确立了比兴之诗的理解方法论,极大地提升了汉代比兴学说的理论阐释力。

孔颖达援《易》入《诗》,开启了象、意之间关系的松动,到宋人提出“无甚义理之兴”,乃是一个合逻辑的发展过程。孔颖达之后,以象论诗在唐代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主要话语方式。

从汉儒眼中的“国史”,到魏晋六朝的“文人”,再到孔颖达恢复“民人作诗”的权利——孔颖达体会的诗人形象,从狭隘的君臣关系拓展至天下,突破了汉儒的“谲谏”“比兴”之说,指向了天下民生的代言人,或“凡是臣民,皆得风刺”的社会舆论的力量。

孔颖达诗学思想建立在“针药救世”的诗心论、“诗缘政作”的诗体论、“诗述民志”的取意论、“直陈为正”的赋法论等基点之上,其精髓在于一种批判的、独立的话语立场,即把诗歌当作介入现实的话语实践,而诗人则公心道义之所寄,并无自身之独特利益。

汉唐时期,古代文人群体的崛起伴随着身份的焦虑,文人的自我概念也处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从东汉王充首倡“著作者”的文人观念,到魏晋六朝通过建构文学自律和文人趣味的方式确立文人的自我认同,而结点就在《毛诗正义》从官学角度重新给出文人士大夫处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角色。

毛诗学一脉的传承,先是毛公述《传》、独标兴体,继而郑玄从历史学角度表明所兴者何事何义,最后孔颖达从文献学角度揭示毛、郑所据者何文,并围绕毛、郑异同建立了一个广阔的通学阐释体系。

在儒家述作思想的指引下,孔颖达“疏不破注”地还原经典的历史世界,并提炼经学精神带到当下,其“破注”之处最能显示时代问题意识对经典的当下转化。

孔颖达是第一个系统性整理《诗经》章句之法的经学家。他从字句、韵辞、章法、文势等方面来总结《诗经》的书写知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章学理论体系。

特别是他的章法论和文势说,凸显了诗人的写作意识,显示了文本的内在意脉,这些都影响到后世学者对《诗经》文法特征、语文学内涵的理解及其“据文求义”“揆以人情”的读《诗》之法。

在《诗经》文学阐释史上,孔颖达正式提出“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这个重大的《诗经》文学阐释学命题。之所以重大,就在于孔颖达认识到“诗”与“经”之间的矛盾,并提点了一条以读者为中心的经学阐释之路。

这种读《诗》法把诗意楔入了诗经学的意义结构,使得一种经学本位下的文学阐释成为可能。

正是循着孔颖达之问,宋以来的学者主张“诗可以观”“诗可以兴”,把经义建构之维转移到读者中心,在不妨碍经学教化的前提下极大地解放了诗意和人情的自然属性。

《毛诗正义》影响了唐代文学的风雅之道。唐代文人自觉地担负起“通上下之情”的使命,特别强调诗歌与时政、与民瘼的关联,即《毛诗正义》“诗缘政作”“诗述民志”的诗学精髓,宽泛地讲也是得益于孔颖达诸儒在六朝儒学疲敝之后对唐代文人身份的重塑。

毛诗学的复兴发生在六朝审美文化史、宋明理学史和乾嘉学术史的末端,乱世文人往往回到毛诗学那里汲取经世致用的力量,所继承的就是由《毛诗正义》所拭明的一颗“针药救世”的诗心。

从大历史观的视野看,毛诗学首先代表了一种彻底的实践精神和为天下代言的话语立场,无论它把文学当作针药救世的利器,还是陈情天下的公言,都希望文以干政的运用能够起到“皆所以救当世之急”的实效。至于“温柔敦厚”“发情止礼”等美学伦理,实际上是毛诗学的周边义项。

作者简介

郑伟,湖北枝江人,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批评史与经典阐释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项;在《文学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南开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近60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获第十四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三晋英才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领军人才,山西省第十次、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 录:

001内容提要

007绪论经学与文学之关系研究需要解决的五个问题

031第一章《五经正义》的文化意识

034第一节学术、道统与世运

040第二节重建儒学的实践性品格

048第三节重振卫道救世的士心

061第四节民本思想的新变化

069第五节一种初步的阐释意识

075第二章“疏不破注”与别开生机——《毛诗正义》与诗经学的基本理论

076第一节诗、乐关系问题

077一、乐教与诗教

081二、郑玄《毛诗笺》与义理诗经学的典范形态

084三、诗、乐关系:汉代毛诗学遗留的问题

093四、《毛诗正义》处理诗、乐关系的范式意义

098第二节“情” “志”与“心” “意”

098一、“诗言志”与“诗缘情”

104二、“情志一也”之论

112三、“本心主意”之说

117第三节“诗兴”与“易象”

117一、易象世界观

123二、“兴必取象”之论

129三、孔颖达以象论诗的诗学史意义

134第四节《诗经》的有无、体用之辨

134一、辨有、无

137二、明体、用

140三、通始、末

143第三章《毛诗正义》的诗人观念与诗心追问

144第一节诗人论

145一、“文人”与“著作者”

149二、“文人”与“士大夫”

154三、《毛诗正义》的诗人观念

159第二节诗歌论

160一、“针药救世”的诗心论

164二、“诗缘政作”的诗体论

169三、“诗述民志”的取意论

176四、“直陈为正”的赋法论

182第三节诗史论

183一、诗歌的历史

187二、诗歌与历史

191三、诗教与史鉴

195第四章《毛诗正义》的阐释意识及其提出的文学阐释学问题

196第一节《毛诗正义》的阐释意识

197一、“述”的还原性

201二、“述”与当下性

205三、“疏”的通学阐释

209四、“正义”与确定性

213第二节《毛诗正义》的文章理论

215一、字句

217二、韵辞

219三、章法

222四、文势

227第三节《毛诗正义》提出的文学阐释学问题

228一、《诗经》的文学阐释何谓?

230二、《毛诗正义》的文学阐释经验

236三、有、无之辨与《诗经》的文学阐释学

245四、宋代诗经学的文学阐释机制

255第五章毛诗学与古代诗学文化史

256第一节《毛诗正义》与唐代风雅文学观

257一、风骚与风雅

264二、风雅之体

270三、通脱之用

275第二节作为“古诗之流”的诗学文化史

276一、诗者何为?

280二、“温柔敦厚”何谓?

284三、毛诗学的文化史意义

291主要参考文献

网址:新书 |《毛诗正义》的文化意识与诗学思想 https://zlqsh.com/news/view/71194

相关内容

童诗种“美”!《木兰童诗》新书发布会暨校园诗人颁奖典礼举行
“诗歌的邂逅——‘话中国’中法诗会”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
李郁:诗人、作家、文学家|中原作家
徐渭、八大山人书学思想中的性情表达与审美共构
诗意江城:梦生诗词春意盎然
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品格之美
张巍|另眼看古典学⑫:学者译诗和诗人译诗
翟海潮《诗情画意品红楼》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京举行
蓉城诗意满新春 乐享“文化年”成过节新风尚
致敬所有给世界带来诗意的人!朱山坡新书《蛋镇诗社》在穗首发

随便看看